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1959年庐山会议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张金才    来源: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关于彭德怀错案铸成的原因

  彭德怀错案之所以铸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这一点上,研究者的观点是一致的。如参加这次会议的邓力群曾做过这样的叙述:“一种因素,彭老总写信、说话,特别是说话,确有不妥当的地方。”“他的信,他的发言,在很多小组会上有同感。因为的确都有这样的问题嘛。确实在几天里,有这样的趋势,同意彭德怀的意见越来越多。”“恰在这个时候,驻苏使馆发来一个情报,说苏联的报刊、领导人讲话,指责我们的错误,这些说法同彭德怀的说法又大同小异。因此引起一种怀疑:里外互相呼应。”“加上会议之前,苏联政府正式通知我们,停止提供原子弹制造的设备。联系起来看,可是不一般啊。”“这些因素,造成了对彭德怀的错误批判,造成了这样一个可悲的历史性转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91190页。

  但在彭德怀错案铸成的具体原因上,不同的研究者又有不同的观点。

  有的研究者认为,铸成彭德怀错案的原因有六个方面:首先,“左”倾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是铸成彭德怀错案的根本原因。其次,复杂的历史纠葛是铸成彭德怀错案的重要因素。毛泽东和彭德怀两人在历史上矛盾较大,相互间的成见很深,有很多历史上的疙瘩没有解开。具体而言,彭德怀有以下几件事,使毛泽东难以释怀:一是袁文才、王佐事件;二是长征途中的会理风波;三是抗战中的几次争论,特别是关于彭德怀亲自组织领导的百团大战;四是在朝鲜战争、“高饶事件”中的分歧及主持军委工作期间的矛盾。第三,民主集中制遭到严重破坏、个人专制作风日益发展,是铸成彭德怀错案的又一重要条件。第四,不利的个性弱点,容易形成墙倒众人推的群体效应,这是酿成彭德怀庐山悲剧的人际因素。彭德怀一生刚烈耿直,性格鲜明,为人豪爽,光明磊落,并且严以律己,艰苦朴素。因为彭德怀大公无私,因此常为工作中的意见分歧意气用事,不分场合、不讲方式地讲出自己的意见。彭德怀这样做尽管没有任何丝毫的个人目的,但在客观上却很难做到既团结同志,又解决问题,而且使人感到他是个性高于党性。尤其是他对上级不盲从,对下级严批评,对自己高要求,更使人觉得他不合群。庐山会议后期之所以出现一边倒、众人群起围攻的局面,固然反映了那个时候党的民主集中制不够健全、毛泽东个人专断作风已很严重的缺点,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彭德怀那种个性弱点的必然结果。第五,一些野心家的推波助澜,故意栽赃陷害,是铸成彭德怀错案的催化剂。第六,复杂的国际背景,是铸成彭德怀错案的外部条件。胡正勃:《试析1959年庐山会议铸成彭德怀错案的原因》,《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9年第4期。

  还有的研究者认为,庐山会议后期选定彭德怀来“开刀祭旗”,是一个相当复杂和微妙的问题,至少有三点需要特别注意:第一,历史上的疙瘩和性格上的冲突。彭德怀秉性高洁,他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却不惯于对领袖个人俯首称臣。为此,毛彭之间难免产生一些隔阂。在军事斗争中,彭德怀一贯英勇善战,但在更为复杂与曲折的政治斗争中,他的认识却多少有一些跟毛泽东不合节拍的时候。诸如百团大战的疙瘩和性格上的矛盾纠缠在一起,往往会形成难解的“宿怨”。第二,毛岸英在朝鲜遇难所造成的伤痕。第三,苏共二十大以后,毛泽东担心反对个人崇拜的浪潮可能要波及中国,担心中国也会有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出来跟他算账。那样的人物他认为就是历史上有“犯上”表现、近来又公然倡议反对个人崇拜的彭德怀。既然毛泽东早就从彭德怀的身上看到了赫鲁晓夫的阴影,一场排除“隐患”的斗争就势不可免。时间或早或迟,等候着彭德怀的是注定了的厄运。汪澍白:《彭德怀的厄运是如何注定的——重读〈庐山会议实录〉感言》,《炎黄春秋》2002年第10期。

  民主集中制的严重破坏、彭德怀不利的个性弱点、一些野心家的推波助澜以及复杂的国际背景,的确是铸成彭德怀错案不容忽视的因素,历史上的纠葛和性格上的冲突也对彭德怀错案的铸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正如薄一波在回顾中所说:“由于复杂的原因,彭德怀同志和毛主席在历史上有过分歧和误解,如果双方都不计个人恩怨,不动感情,冷静处理,情况就会好得多。”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890页。师哲也认为,1959年的庐山会议,“如果不是彭总,也不是那种硬性方式,可能结局会不同于此。”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270页。  

  (作者为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副研究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