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林彪反革命集团问题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叶晖南    来源: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第六类是港台和境外的有关论著

  林彪事件在港台及国外引起了相当的关注,由于资料来源有限,掌握的情况不够全面。就已知的而言,海外的有关论著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带有明显政治目的的文章,为林彪鸣不平。如:香港《镜报》月刊发表的署名萧萧的《林彪女儿对林彪出走的披露》萧萧:《林彪女儿对林彪出走的披露》,香港《镜报》月刊1988年第6期。,香港《天安门》杂志也曾刊登过一篇署名李蘅的文章,标题是《林彪女儿林豆豆打破沉默,为林彪翻案——林豆豆访谈录》李蘅:《林彪女儿林豆豆打破沉默,为林彪翻案——林豆豆访谈录》,《天安门》杂志19988月。,文章说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林彪的出逃是毛泽东逼出来的。此类文章内容低俗,为学者所不取。

  第二种是荒唐的伪作。如从国内出逃的姚明乐,曾胡编滥造了一本书,居然在海外也大行其道。该书的英文版名称为The conspiracy and death of Lin Biao,英文署名为Yao Ming-Li,1983年在伦敦和纽约同时出版,之后,台湾译成中文,名为《林彪的阴谋与死亡》,香港又改名为《林彪之死》Yao Ming-LiThe conspiracy and death of Lin Biao1983姚明乐:《林彪的阴谋与死亡》,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林彪之死》,香港远东出版社1985年版。,在同年面世。国内云南人民出版社以《揭开林彪死亡之谜》姚明乐:《揭开林彪死亡之谜》,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为名翻印了此书,1993年出版。

  姚明乐著书连最起码的历史和地理常识都不懂,完全是信口雌黄。如北京有一处中央领导人居住的地方叫玉泉山,在姚书中却变成了“玉塔山”,北京八中的前身是男八中,全校无女生。姚书中却说林立果的第一个女朋友是八中的学生。此书观点错误、造谣惑众,一无是处。

  台湾方面还出版过一本名为《谁杀死了林彪》王兆军:《谁杀死了林彪》,台北世界书局1994年版。的书,该书编的故事更为离奇荒诞,把林彪之死的原因推到了周恩来身上,说周为了达到清除林彪的目的,有意离间了毛和林的关系,并在最后时刻全力阻止毛和林见面,直至下达全国禁空令,不让林彪的座机有返航的机会。

  这类作品政治观点反动,大量捏造史实,完全没有参考价值,却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大陆,造成了相当的负面影响,因而不得不引起注意。

  还有一种是比较严肃的学术论著,如香港1978年出版的李天民著《林彪评传》李天民:《林彪评传》,香港明报月刊出版社1978年版。,荷兰学者雅普·冯·吉内肯著《林彪沉浮录》[荷]雅普·冯·吉内肯:《林彪沉浮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美国学者R·麦克法夸尔和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都对林彪的生平和政治生涯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叙述、分析。一般来说,这些书籍引用材料和阐述观点均持认真的态度,从另一视角观察和评价林彪问题,对国内该问题的研究有启发和参考作用。但西方学者的政治观点与我们迥然不同,他们的研究角度常常集中在毛泽东和林彪的个人关系上,其观察问题的方法和最后得出的结论也与我们有很大的不同,这是必须认清的。

  第七类为国内学术性论文

  对林彪问题的研究,学术性较强的文章不太多见。比较而言,中共中央党校的于南教授为林彪问题的研究作了不少基础性的工作。他在《党的文献》上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如《九届二中全会上的一场风波》于南:《九届二中全会上的一场风波》,《党的文献》1993年第3期。、《毛泽东一九七一年南巡考》于南:《毛泽东一九七一年南巡考》,《党的文献》1993年第5期。、《惊魂动魄的九一三事件》于南:《惊魂动魄的九一三事件》,《党的文献》1993年第4期。。对林彪事件做出比较系统研究的论著有金春明的《“文化大革命”史稿》金春明:《“文化大革命”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席宣、金春明的《“文化大革命”简史》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这些论著利用已有的资料对林彪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形成了一个研究系统。前中共中央党校博士生周敬春的博士论文《关于林彪集团问题的再研究》周敬春:《关于林彪集团问题的再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1年。对截止到2001年以前国内外对林彪问题的记叙和研究进行了归纳。全文十余万字,在广泛收集整理国内外林彪问题的研究论著基础上,对各方研究成果加以述评。在利用现有研究成果,综合各家之言集成一体方面,该文可以说做了成功的尝试。不足之处正如论文通过时专家所指出的,缺少新意。

  国防大学教授王年一对林彪事件的研究也值得重视。他的研究对林彪事件的现行结论提出了大胆的质疑,王年一199610月底在当代中国研究所学术会上发言的观点代表了他的基本看法。未见到原文,摘录于西岳论坛。行文用四个标题阐述他的观点:(1)“九大”政治风波:“九届二中全会”高层冲突之前奏;(2)“九届二中全会”上的所谓“八月逆流”;(3)毛泽东的“心病”:林彪地位上升;(4)林彪是如何被逼上绝路的。文章提出的观点相当尖锐。王年一的论点同样因为缺乏新的档案材料支持而显得逻辑判断多于客观史实,但他提出的疑问却使研究者不得不重视。

  林彪事件过去三十多年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展开真正深入的研究,整个事件中存在着大量的疑点和缺失的环节,随着当事人和见证人相继去世,搞清事实真相变得越来越困难。这种损失不仅仅是史学上的损失,同时对党的宣传工作也带来某些影响。国内对林彪事件研究薄弱造成海外、民间、商业等各种渠道不负责任的作品泛滥,对国内的教育和宣传产生了消极影响。还有一种现象也应当引起注意,20世纪七八十年代港台编造的东西往往漏洞百出,容易戳穿。而近年来网络上流传的《林彪日记》、《周恩来遗言》的编造水平已经大不一样了,行文中,不论习惯用语还是时代背景都非常考究,非请中央文献的专业研究人员鉴定,就连一般的党史工作者都难辨真伪。

  林彪问题一向是众多网民关注的热点。因为互联网特有的开放性,网民在议论林彪问题时几无顾虑,所以各种观点五花八门。他们同样受到缺乏新史料支持的限制,所议论的主题一般都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评价林彪的军事才能,这是网民们关注最多的问题,各种观点争论不休;二是对已经公布的官方观点提出质疑,由于对林彪问题的正式结论过去基本未动,不少网民对过去的结论提出许多疑点;三是公开为林彪翻案的言论,不少网上的帖子为林彪评功摆好、鸣不平。信息时代,互联网对人们的影响力日见加深。对网上言论,“堵”不可为,“疏”目前乏据。因此,实事求是地展开对林彪一案的调查研究、去伪存真是有必要的。当然,这必须以遵守党的宣传纪律为前提,有组织地进行。

  作者为中央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