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中共领袖人物的工业化及发展战略思想
有学者认为,毛泽东的“赶超”战略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检验,其实践为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毛泽东所提倡的“大跃进”式的“赶超”战略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其一,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它把重工业作为突出重点。毛泽东认为,中国应该学习苏联的经验,把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过程中,他又强调把发展钢铁生产作为中心。在“大跃进”赶超发达国家的进程中,更是把钢铁的生产作为与发达国家相比较的主要目标。其二,从运行机制的角度看,它是一种以广泛发动群众为主要动力的发展战略。“大跃进”式的“赶超”战略的目标很大程度上是凭主观愿望而盲目制定的,根据当时的生产条件,按正常的生产程序显然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只有把希望寄托在群众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上。其三,从经济增长方式的角度看,它是一种以增加生产要素为主要途径的粗放发展战略,即以增加积累、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投入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刘德军:《论毛泽东的“赶超”战略》,《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有的学者认为,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极端的落后的大国搞现代化建设,如果总是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爬行,不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快的建设速度,被动挨打的局面就永远无法改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就成了空话一句。毛泽东提出经济发展的赶超战略,其真谛是为了迅速增强国家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摆脱西方发达国家的控制与威胁,改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因此,赶超战略本身无可厚非。李安增:《毛泽东的赶超战略论析》,《毛泽东思想》1995年第2期。
有学者认为,《工业七十条》是中共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发布的一个企业管理方面的重要文件,毛泽东对这个文献非常重视并作过多次指示。《工业七十条》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管理的思想基本上是相通的,其中加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确立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必须给职工看得见的利益、两参一改三结合、建立经济核算制是毛泽东管理工业的思想体现,也反映了全党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水平,在今天亦有借鉴意义。余信红:《从毛泽东与〈工业七十条〉的关系看其企业管理思想》,《探求》2002年第1期。
有学者认为,刘少奇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工业化口号,同时针对中国工业企业管理状况,倡导托拉斯管理形式用以管理社会主义企业,进行大胆、有益的启蒙性探索,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刘少奇所倡导的试办托拉斯的实践,是中国工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史上一次卓有成效的新探索,新思路。它在一定意义上展示了中国工业经济向专业化协作方向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促进了20世纪60年代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意识和动因。朱业新:《中国工业现代化管理的启蒙性探索——论刘少奇的托拉斯试点》,《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陈长明:《刘少奇试办托拉斯与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邓小平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思想研究》,从各个方面研究和论述了邓小平国防工业的建设思想。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编:《邓小平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思想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还有人撰文考察了邓小平自1955年11月至1990年6月,曾12次到辽宁视察,特别是1978年9月所发表的北方谈话的历史。邓小平曾反复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迅速、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一心一意搞建设;走出去、请进来,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改造企业等重要思想,这些思想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陈文清:《邓小平北方谈话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6期。
有的学者指出,在陈云的领导下,中国基本建设投资实现了三个从无到有,即从无计划到有计划,从无规章到有规章,从无专业机构管理到有专业机构和专业银行管理,为中国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其“建设规模与国力相适应”、“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关于工农业关系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也要重要的现实意义。董志凯:《陈云与新中国的工业化》,《陈云百周年纪念——全国陈云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也有的学者从长时期历史跨度研究了中共领袖对于工业建设的探索情况。他们认为,从1956年到1978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以苏为戒,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思想,但由于这个时期的探索基本没有突破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大框架,因此也就没有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从1978年改革开放为标志,中国的工业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新的探索,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武力、高伯文:《试论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实践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4期。
四、苏联模式对中国工业化道路和发展战略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