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统购统销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王丹莉    来源: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4. 统购统销对粮食流通体制的影响

   陈廷煊对我国粮食流通体制从1949年到80年代以来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梳理。他认为建国以来粮食流通体制的演变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期:19491952年为逐步确定国有粮食商业为主导地位的自由购销时期,这个时期粮食生产不稳定,供求矛盾突出,投机因素导致粮价上涨;19531978年为粮食统购统销时期;19791984年为对统购统销进行部分改革的时期,逐步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和力度;1985年以来是合同订购和国家订购相结合,市场调节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1985年取消粮食统购,我国的粮食统购统销制度至此结束。陈廷煊:《建国以来粮食流通体制的演变》,《改革》1996年第6期。而张治华则从粮食价格的角度回顾了粮食购销制度的演进。张治华:《价格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及政策建议》,《中国农村经济》1997年第9期。另外,随着1985年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和经济的发展,赵龙跃赵龙跃:《粮食产销政策的科学抉择》,《经济科学》1994年第6期。、杨文良杨文良:《粮食购销“两头叫中间笑”现象透视》,《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第11期。、张泉欣张泉欣:《棉花购销制度改革研究》,《农业经济问题》1996年第5期。、金溯金溯、罗芸:《我国粮食购销体制演变与改革的思索》,《中国农村经济》1998年第4期。等开始对原有粮食流通体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5. 统购统销与农业合作化、基层组织之间的关系

    黄宗智在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的“三定”政策时就曾指出,“三定政策不仅把整个小农家庭农场经济纳入国家计划,实际上还强有力地把农民推向集体化的道路。”[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75页。林毅夫等认为:“建立农产品购销制度只是农村经济传统体制形成的第一步,人民公社化才是这套与宏观政策环境相配套的农村经济体制完全形成的标志”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843页。。

   肖冬连对农业集体化的成因进行了比较深刻的阐述。他认为,寻求解决优先发展重工业与落后农业之间的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加速农业集体化的重要动因。肖冬连:《加速农业集体化的一个重要动因——论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农业的矛盾》,《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4期。很多学者都对统购统销政策与农村合作化相互推动和促进的关系进行过深入的讨论。此外,张济顺分析了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上海居民委员会在有关计划供应的政治动员和实施系统中所扮演的国家和社会的双重角色。张济顺:《上海里弄:基层政治动员与国家社会一体化走向(19501955)》,《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这意味着统购统销制度所衍生出来的计划供应体系使基层组织作为计划体系的一部分被动员起来,成为计划供应体系的推动者和组织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强了国家和社会的一体化。

   6. 统购统销与城乡二元体制的形成

   一些学者认为,统购统销的推行并不只是单纯地改变了我国的粮食流通体系,而是造成了其他的一些后果,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就是这一政策和我国当前城乡二元社会体制的形成和强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谢敬指出,在农业人口庞大、工业化初始条件恶劣等因素影响下,中国本身就面临着以城乡分割和分治为特点的二元化社会体制和结构,在建国初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后,统购统销政策和严格的户籍制度共同作用,极大地稳固、凝固了二元化的社会格局,但这种特定条件下的制度安排却造成了城乡差别扩大、社会流动空间狭窄、身份不平等、广大农村城市化滞后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谢敬:《对统购统销政策运行三十余年的回顾与评析》,《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汤水清也认为,通过统购统销而确立的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对新中国城乡二元社会制度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通过国家在粮食上的垄断经验切断了城乡之间的主要市场联系;它以动员农民回乡为重要手段,并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第一次从制度上确立了城乡之间的身份差别;它把有无城市正式户籍作为标准,对城乡居民实行差别供应,将绝大多数农村人口排除在计划供应之外,同时又促使了严格的户籍制度的产生。汤水清:《论新中国城乡二元社会制度的形成》,《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

   7. 统购统销在不同地区的实施情况

   朱丹:《统购统销政策在湖北的实施及影响》,《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1期。、唐文起唐文起:《统购统销前江苏地区粮食形势的回顾及其启示》,《现代经济探讨》1994年第6期。、曾伟曾伟:《粮食统购统销在广东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商业经济文荟》1996年第5期。、周祖尹周祖尹、姜绍卿:《关于调整粮食征购基数的初步探讨——从铁岭地区商品粮基地看粮食征购办法的改革》,《农业经济》1983年第1期。等人的论文可以说是研究这一问题的代表性的成果。此外,汤水清汤水清:《上海粮食计划供应制度的建立(19531956)》,复旦大学历史学系2005届博士学位论文。对上海市19531956年间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形成的步骤和过程以及这一体系建立后所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田锡全田锡全:《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的形成及其在唐河县的运作(19531957)》,复旦大学历史学系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以河南省唐河县为例具体分析了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在基层的实际运作和对民众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另外,各省(市)、地、县粮食部门所编写的地方粮食志也对统购统销在当地的实施过程有所记录,包括粮食统购、粮食的供应与销售、票证的推行等内容,这类文献多以介绍、叙述为主,而不是分析性的。

   8. 统购统销与票证制度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