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要求从旧时代过来的各个阶级阶层的人都要通过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并将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放在首位,将其视为我国在各方面彻底实现民主改革和逐步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1951年秋至1952年秋,北京大学发起的教职员政治学习经由党和政府积极推动,从北京、天津的20所高校推广到全国高校和中小学校,并逐步从教育界扩展到文艺、科技、民主党派、政府机关、人民团体、工商、宗教等社会各界知识分子,历经政治理论学习、批评和自我批评到组织清理几个阶段,史称“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关于运动阶段划分及各阶段名称和内容,学界看法不同。有研究者认为运动过程还应包括院系调整阶段。各阶段内容也与此略有不同(见崔晓麟《重塑与思考——1951年前后高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笔者赞同这一观点并认为,从思想改造的方式、特点和目标来看,作为一个完整过程,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应始于1949年,结束于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参见孙丹《毛泽东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刊于《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第525页。另参见于风政《建国后政治运动的源头——政治学习运动述评》,《北京党史》1999年第4期;吴小妮:《建国初期一场卓有成效的思想改造运动——知识分子参加土地改革述评》,《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本文不再评述。
一、研究现状述评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政策,党与知识分子的关系,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知识分子思想等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当代中国史研究和中共党史研究中的重点问题,研究成果丰硕。与此相比,关于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研究和争鸣文章不算多,专题研究论文有数十篇,但论及该问题的论文则有数百篇之多。研究大多集中于教育界且主要是高等院校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主要对政策进行梳理并对运动做全景式描述,对运动过程中一些较为重要的问题则较少深入分析。一般认为,党在这一时期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判断、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基本是正确的,总体来说,这一运动比较顺利、各方面比较满意。于风政的《改造——1949~1957年的知识分子》于风政:《改造——1949~1957年的知识分子》,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杨凤城的《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的研究》杨凤城:《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林蕴晖等的《凯歌行进的时期》林蕴晖等:《凯歌行进的时期》,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彭华的《马寅初的最后33年》彭华:《马寅初的最后33年》,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等对这一改造运动着墨较多。崔晓麟的《重塑与思考——1951年前后高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研究》崔晓麟:《重塑与思考——1951年前后高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是笔者见到的关于这一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的唯一一本学术专著。该书在运动的起因、目标、方式、分期等问题上提出了新观点。此外,一些研究毛泽东思想、中国近现代史的著作、教材,以及国外相关的著作中国外出版的著作参见[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红旗出版社1987年版;[美]史景迁:《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美]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美]罗伯特·杰伊·利夫顿:《思想改造和极权主义心理学:中国的洗脑研究》(Robert Jay Lifton,Thought reform and the psychology of totalitarianism :A study of “brainwashing” in China .New York:norton,1961.)。,也或详或简地涉及了这一问题。
在一般的国史、党史研究中,论及知识分子思想改造问题时,专门辨析“知识分子”概念的成果不多,多是笼统使用传统政治社会学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概念。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思想改造问题备受关注,不仅国史、党史学界,政治学、文化学领域,现代化和现代性等问题的研究者也从各自不同的视阈进行了一些研究和评价,但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屈指可数。
1. 建国初期知识分子的队伍状况和思想状况
关于建国初期知识分子的种类和数量有几种说法。一说200万人。李云峰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史》下册,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一说400万以上,其中大专以上者约25万人。王金鋙等:《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还有一说是用倒推法,即20世纪50年代中期500万知识分子减去新中国培养的200万新知识分子,所以建国初期的知识分子数量为300万人。王荣德:《建国以来党的知识分子工作的回顾与思考》,《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增刊。《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中认为约有10万名高级知识分子。[美]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49页。这样看来,新中国成立时,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数量至少在200万以上,高级知识分子至少在10万人以上,知识分子占总人口比例不到1%。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包”下了旧中国留下的旧知识分子,他们的队伍状况和思想状况都极为复杂,这是对他们进行思想改造的深层原因。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有所增加并逐步深入,但总的来说还相当薄弱。
以学科划分,知识分子可以分为人文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建国初期,两者的比例大体持平,前者略多。思想改造的重点,是那些在社会上和思想文化界具有更广泛影响的人文知识分子以及文艺工作者。
了解建国初期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从所属的系统来看,可分为解放区和国统区知识分子。解放区的知识分子较早参加革命,成为新中国文化建设的领导和骨干。国统区知识分子占绝大多数,包括刚刚毕业和在校的青年学生,有社会影响和学术思想地位的高中级知识分子。他们中的极少数随着国民党政权到了台湾或国外,绝大多数知名知识分子则拒绝了国民党的威逼利诱和国外科研机构的邀请,选择新政权、参加新中国建设。
从知识分子的思想谱系划分,可分为革命知识分子、政治立场中立的知识分子以及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其中政治立场中立的知识分子占绝大多数,而且普遍具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特征。建国前后,他们一方面同情革命,盼望着一个新中国的到来,另一方面,其独具的批判意识表现为对新政权的疑虑和担忧。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是指那些留学欧美、信奉资本主义自由主义价值观的群体。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他们既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制、独裁,也反对共产党武装斗争的道路,试图寻求第三条道路,在中国实行英美式的经济政治制度,国共决战时他们被视为中国的第三种政治力量。
准确地说,建国初期,很多知识分子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是带着颇为矛盾和复杂的心情迎接新中国的,傅国涌:《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而一些中小知识分子则淡漠政治,不了解时局和共产党的主张,缺乏参与新中国建设的热情和心理准备。
2. 关于思想改造运动的必要性、运动发动的原因和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