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这场批判运动的性质和最终指向的观点
几乎所有学者都认为,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只是引子,其最终指向的是批判胡适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但李辉在《胡风集团冤案始末》中认为,毛泽东部署批判《红楼梦研究》以及胡适的思想,是看到了胡风的三十万言书之后。毛泽东没有公开表示对胡风意见的态度,却首先将斗争矛头引向胡风深恶痛绝的《文艺报》。“是巧借胡风之力,还是引诱胡风公开出台,这只有他自己(指毛泽东——引者注)心里清楚”。李辉:《胡风集团冤案始末》,人民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166~175页。通过对批判运动过程的分析,这种说法根据不足。
关于批判运动的性质,学者们见仁见智,甚至有的观点截然对立。
第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批判运动基本上是学术批判性质,是主流。李希凡认为,所谓《红楼梦研究》问题批判,还是注意到了它的学术性。曾有一篇文章批评俞平伯垄断北京图书馆的《红楼梦》版本,领导机关立即敦促报纸发表文章予以纠正,而且让文学界的三位泰斗出来讲话,虽然也提到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思想,但重心却转向了胡适学术思想批判。《关于建国初期两场文化问题大讨论的是与非——访李希凡》,《文艺理论与批评》1999年第6期。
第二种观点认为,毛泽东的介入使学术讨论变成了思想批判。杜敏认为,“两个小人物”大胆地向学术权威提出质疑,这是学术层面的事情。毛泽东的介入,却使学术论争变成了一场批判运动。李、蓝的文章在批判俞平伯的时候提出批判胡适,引起毛泽东的重视。毛泽东立刻表示“这个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也许可以开展起来了”。这也是毛泽东发动这场运动的最终目的。杜敏:《1954年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运动的回顾与反思》,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种观点认为,这场批判运动是知识分子的自我教育与自我改造运动。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认为,党发动这两次批判,提出的问题是重大的,进行这样的工作是必要的。结合实际的事例,开展批评和讨论,来学习如何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是知识分子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的一种方法。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12页。
第四种观点认为,这场批判运动与其他思想运动一样,是建国初文化改造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步骤。陈晋认为,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对《武训传》的批判、对梁漱溟思想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观点的批判引申出来的对胡适派思想的批判等五个步骤,一个宗旨,就是解决文化现状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不相适应的问题,核心是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文化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并把它普遍地推行和落实到社会主义文化创造的实践当中。陈晋:《毛泽东与社会主义文化转变》,《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2期。
第五种观点认为,这场批判运动是政治性围攻。胡绳认为,1954年下半年因红楼梦研究而对他进行政治性的围攻,这种做法不符合党对学术艺术所应采取的双百方针。《胡绳全书》第3卷(下),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24页。宋广波认为,没有毛泽东,就没有这场批判运动。这是一场政治运动而非学术批判,其本质是政治人物借助学术推行思想运动。运动自始至终都体现着学术失落的实质。宋广波:《1954:红学在这里转弯——〈红学:1954〉评介》,《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三、对这场批判运动的影响的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