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1954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刘仓    来源: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一、对1954年发动批判运动的历史背景的观点

  首先,许多学者分析了建国前后的历史背景、政治环境、思想条件,指出这场批判运动是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但角度不同,观点各异,重点有别。

  许多学者认为,建国初期由于两大阵营的对立,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是党和国家的头等大事,无疑,除发动一系列政治运动外,毛泽东也会考虑到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激烈较量、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的问题。毛泽东发动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和对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学术思想的批判,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也非偶然。《关于建国初期两场文化问题大讨论的是与非——访李希凡》,《文艺理论与批评》1999年第6期。黎见春认为,这场批判运动由文艺争鸣、学术讨论开始,到政治批判、政治斗争终结,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社会转型时期的阶级斗争的惯性作用。黎见春:《试析建国初期思想文化批判的特点》,《天府新论》2004年第4期。

  许多学者从建国初期党对意识形态整合的角度,论证了这场批判运动发生的历史必然性。陈晋认为,一个新的国家形态建立的时候,过去的国家意识形态自然难以满足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在思想文化上来一次或大或小的整合,诚为历史的必然。陈晋:《毛泽东与社会主义文化转变》,《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2期。

  孙玉明认为,1954年对《红楼梦研究》的大批判运动,虽由一系列偶然性因素所触发,但却存在着极大的必然性。1951年关于《武训传》的讨论没有充分展开,1952年开始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收效甚微,1954年毛泽东抓住李希凡、蓝翎批判俞平伯的文章,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大批判运动,以实现他多年来以马列主义统一人们思想的宏伟构想。孙玉明:《毛泽东与〈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红楼梦学刊》2001年第1辑。

  还有的论者认为,这场批判运动爆发的真正原因主要是毛泽东与胡适的冲突。具体地说,这是一场毛泽东“亲自发动并领导”的、借批判俞平伯等人的《红楼梦研究》来彻底批判胡适的资产阶级唯心论思想,清除胡适思想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巨大影响,在中国普及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实现思想大一统的运动;是一场由学术层面扩展到政治和文化生活层面的批判运动,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饶道庆:《一本特立独行的书——孙玉明〈红学:1954〉评点》,《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杜敏认为,延安整风运动树立了一个以政治运动形式来解决思想问题的范例。这样,运用群众性运动来批判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成为一种惯性、一种程式。杜敏:《1954年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运动的回顾与反思》,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其次,许多论者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角度、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的态度方面,提出了这场批判运动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但不同的观点表达了不同的倾向。

  李希凡认为,一切非无产阶级立场的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从民族立场、爱国立场转变到工人阶级立场上来,这是思想政治战线上的一场严重的争夺战。《关于建国初期两场文化问题大讨论的是与非——访李希凡》,《文艺理论与批评》1999年第6期。

  有的论者认为,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的不信任导致这场批判运动的发生。杜敏认为,由于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思想定势、价值取向、生活态度、道德标准、心理状态与共产党对他们的要求有相当的距离,党和毛泽东对知识分子不信任,并且对建国后知识分子思想进步认识不足,致使知识分子政策有着很大的缺陷,即忽略了对知识分子的依靠,仅仅强调团结、教育、改造,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杜敏:《1954年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运动的回顾与反思》,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再次,有的学者还分析了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价值与缺陷,从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科学的角度,提出这场运动的发生也是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李希凡从两种思想体系解读《红楼梦》的区别出发,认为所谓“红学”总是纠缠于烦琐的考证与索隐,而不去探究它的时代意义、思想艺术成就、文学史上的贡献,有时甚至有意地贬低它,这是对现实主义文学作唯心主义的图解。他和蓝翎从批评《红楼梦简论》开始,进而对《红楼梦辨》、《红楼梦研究》以及胡适的《红楼梦考证》的诸多观点进行了商讨,是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红楼梦》的时代历史意义及其伟大成就,做出他们的理解和评价。《关于建国初期两场文化问题大讨论的是与非——访李希凡》,《文艺理论与批评》1999年第6期。

  苗怀明则认为,李希凡、蓝翎在红学界的出现并非偶然,依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红楼梦》注定要成为红学研究的主流,这种主流地位的取得与当年胡适开创新红学时颇为相似,那就是先要推倒先前的红学研究,破而后立,因此与新红学的交锋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苗怀明:《青史凭谁定是非——从学术史角度对1954年批判俞平伯运动的重新考察》,《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第1期,第208209页。

  有的学者还从毛泽东、李希凡、蓝翎的红学观与俞平伯的红学观的差异的角度,从毛泽东与“两个小人物”性格相似的角度,说明这场批判运动发生的必然性。

  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19491976)》认为,俞平伯关于《红楼梦》的许多观点,毛泽东都是不赞成的。李希凡、蓝翎批评俞平伯的文章,提出一个大问题,就是在思想领域里,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还是资产阶级观点来指导社会科学研究,而不单单是一个纯学术问题。所以毛泽东才那么重视,抓住不放,要求引起全党注意。从两个青年人批评权威人物的文章受到冷遇和压制这件事情中,他认为党内存在着压制新生力量的情况,这是不能容许的。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92页。

  二、对这场批判运动的性质和最终指向的观点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