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关于胡风事件的复查平反
“胡风反革命集团”冤案历经25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过程中得以平反,这本应是给予高度评价的。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胡风事件的平反并非一次完成,而是历经了三次才彻底平反。因而,胡风事件平反的曲折历程,也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之一。涉及胡风案件平反工作的文章主要有孙振的《“胡风案件”的前前后后》、黎辛的《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件》和晓风的《昭血胡风一波三折的背后》晓风:《昭血胡风一波三折的背后》,《中国社会导刊》2002年第10期。、周正章的《胡风的追悼会与三次平反》周正章:《胡风的追悼会与三次平反》,《文史精华》2004年第11期。。
关于胡风的平反过程原已基本清楚,但在2004年又搅起一场风波。这年第4期的《随笔》上发表了贾植芳为胡风女儿晓风所著《虽九死其犹未悔——我的父亲胡风》一书所作的序,文中写到:一位“被人视为‘七月派’诗人的官员去探望胡风,胡风对他怀了朋友的感情,向他提出,过去他在狱中被迫承认的所谓‘政治历史问题’,是冤枉的,能否再澄清一下?可是这位官员一口拒绝了,还说什么这些历史我们通过‘内查外调’,都已经查清是确凿无疑的,没有澄清的必要了。这对胡风来说是沉重的一击!”随后又说“此人就是当时主管文化出版的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贺敬之”,并讽刺贺敬之“一阔脸就变”。
读到贾植芳的文章后,贺敬之随即在《随笔》第6期发表了《关于胡风平反问题——致〈随笔〉的一封信》,指责贾文“将我与胡风先生的关系和胡风平反的态度,作了与事实不相符的叙述和不恰当的抨击”,并详述了他作为胡风冤案的受害者受到审查和处分的遭遇和积极参与胡风平反工作的情况,对贾植芳的抨击做出了辩驳。黎辛也在2004年12月25日的《华夏诗报》上发表《我见证:贾植芳的不实之词》,说明了贺敬之在胡风平反过程中做的大量工作,指责贾文“是对贺敬之先生莫大的污辱”。
《随笔》第6期在发表贺敬之文章的同时,也刊登了贾植芳致《随笔》主编的信,承认“文章中涉及贺敬之先生的地方,的确来自‘道听途说’”,并表示“如果我所说出的那些‘道听途说’的信息,真的与事实不符,或因此对贺敬之先生有所伤害,我愿意道歉,并希望得到贺敬之先生的谅解。”不久,胡风之女晓风在2005年4月1日的《文汇读书周报》上发表《关于贾植芳序文的补白》,对贾文的有关内容作了解释。黎辛对晓风的解释十分不满,遂又在《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4期发表《不得不再次澄清的历史事实》,对晓风的补白做出了进一步批评。至此,这场风波暂告平息。
贺敬之和黎辛的文章在讲述胡风事件的平反过程时,披露了一些新的资料,说明了为什么在第一个平反文件中仍然保留了胡风的政治历史问题和文艺思想问题,对于深入了解和研究胡风事件平反的曲折过程有着重要意义。
胡风事件研究虽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不少学者仍将胡风事件研究比喻为“百慕大三角”,既吸引人们去探究真相,也极易把研究者淹没其中。鉴于胡风事件和胡风事件研究的特殊复杂性,本文对目前研究状况的述评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偏颇,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为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