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胡风事件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张星星    来源: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评价

  胡风事件起源于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新中国成立前,一些党员和非党文艺工作者就曾对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等文艺思想和主张进行过或内部或公开的批评。新中国成立后,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逐步提升到“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文艺思想”195268日《人民日报》编者按。、“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林默涵:《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1953131日《人民日报》。、“反党反人民的文艺思想”《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9页。等高度。19551月,中共中央批发中宣部《关于开展批判胡风思想的报告》,要求“各级党委必须重视这一思想斗争,把它作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一个重要斗争来看待,把它作为在党内党外宣传唯物论反对唯心论的一项重要工作来看待”《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7页。。随后,全国各报刊展开了对胡风思想的大规模批判。

  在胡风案件平反过程中,对胡风文艺思想的评价经历了曲折的过程。19809月,中共中央决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平反,但仍认为胡风的文艺思想和主张“是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表现”《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70页。。19886月,经中央办公厅发出的《关于为胡风同志进一步平反的补充通知》才决定撤销上述提法,认为:“对于胡风同志的文艺思想和主张,应该按照宪法关于学术自由、批评自由的规定和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由文艺界和广大读者通过科学的正常的文艺批评和讨论,求得正确解决,不必在中央文件中做出决断。”《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6页。此后,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研究和讨论迅速升温。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总体评价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基本肯定说。陈辽认为,胡风文艺思想的主要方面还是正确的、革命的,它的主要理论来源和思想构成是马列主义文艺理论、苏联的革命文艺理论和鲁迅的文艺思想。陈辽:《胡风文艺思想评议》,《中国》1985年第3期。 徐文玉认为,反帝反封建反国民党的思想立场,是胡风现实主义观,也是整个胡风文艺思想的基础和贯穿始终的主线。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在总的思想实质上是唯物主义的,但在表述上缺乏严格的确定性和科学性,容易给一般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甚至会造成理论的某些混乱。徐文玉:《胡风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40页。

  二是基本否定说。这其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否定:一种否定是虽然承认胡风在政治上是进步的,做出过积极的历史贡献,但仍坚持胡风文艺思想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文艺思想”,认为历史上和20世纪50年代初期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评基本上是正确的;另一种否定则认为,胡风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修正不过是一种局部性修正,胡风的文艺观是二元论的,文艺既是政治工具又是审美创作,与林默涵等人的“替代论”在本质上都属于文艺是政治的工具这个一元论大框架,他的动机不过是想在一元论框架中对其有所润色或修缮。胡风抛出的“五把刀子”在人格上是勇敢的,在理论上却是不彻底的。夏中义:《胡风意见书的历史重估》,《文艺理论研究》1989年第2期。

  三是完全肯定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超脱于对胡风文艺思想具体观点的评价,而把胡风抬到“五四文学传统”的历史承担者的高度。钱理群认为,在30年代出现“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使五四文学反帝反封建的性质发生“动摇与偏差”的情况下,胡风坚持了五四文学的民主主义传统;在“抗日救亡”成为中心口号的历史条件下,胡风继承和发扬了五四反封建的启蒙传统;在知识分子与人民的关系上,胡风更侧重于知识分子的启蒙作用。钱理群:《胡风与五四文学传统》,《文学评论》1988年第5期。何满子进一步认为,以文学史来说,胡风代表着自五四以来的文学人民中心对抗以政治役使文学为特征的文学权力中心的最后一搏。何满子:《无法回避的人物》,《出版广角》1999年第5期。

  针对胡风研究中对胡风文艺思想随意“解构”的倾向,黄曼君撰文反对将胡风文艺思想随一时潮流而任意拔高或贬低,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胡风文艺思想的主要源泉,其研究应回到马克思主义的原初语境,回到左翼文学思潮产生和发展的具体历史语境。黄曼君:《回到历史的原初语境——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研究的再思考》,《文艺研究》2004年第1期。文章的这一观点是切中时弊的。背离胡风所信奉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离开胡风所献身的中国革命文艺事业,就不可能对胡风及其文艺思想做出正确的评价。

  三、关于胡风事件的起因问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