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双百”方针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夏杏珍    来源: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对“双百”方针讨论和研究得比较多的是两个时期:一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至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以前一年左右的时间,本文简称“50年代中期”。在这一时期,“双百”方针得到系统的论述和初步的贯彻执行;二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1979年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前后至90年代初,“双百”方针得到充分、深入的研究和认真、切实的贯彻,并有所发展。本文对这两个时期的研究情况作简要述评。

  一、两个时期对“双百”方针的研究状况

  1. 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研究

  1)“双百”方针的提出和阐述。1956年四五月间,毛泽东正式提出“双百”方针19564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总结发言中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5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宣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艺术方面的百花齐放的方针,学术方面的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有必要的。”参见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91页。至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前,近一年时间对“双百”方针的讨论、研究十分热烈。为什么要提出“双百”方针,怎样理解它的内涵以及怎样贯彻执行,是这一时期讨论和研究的热点。

  这一时期发表的专论“双百”方针的文章、讲话大约有130多篇。当时文化界、科技界的主要领导人、知名人士郭沫若、陆定一、茅盾、周扬、林默涵、陈荒煤、夏衍、范文澜、钱伟长、费孝通、竺可桢、傅鹰、马寅初、黎锦熙、贺麟、吕骥等都发表了感想和意见。可以看出,大多数人是热烈拥护这个方针的,但是在某些问题上有怀疑、有顾虑、也有争论。

  “双百”方针提出后,毛泽东结合贯彻中的实际问题,对“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对“双百”方针的性质、内涵和政策原则,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成为研究者们讨论研究的指导思想;陆定一对科学界、文艺界作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是关于“双百”方针提出的依据、贯彻执行这一方针的要求及相关问题的权威性发言。报告公开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2)“双百”方针提出后讨论、研究的主要问题。第一,关于怎样正确认识和贯彻执行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方针的讨论。正确认识和贯彻执行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当时社会人士,特别是学术界关心和议论的一个中心。1956518日,九三学社召开座谈会。30多位参加制定全国科学发展规划的科学家发言,热烈拥护这个方针,并且表示要以学术上的努力来贯彻这个方针。他们提出,在学术上一定要争,争论才能发展;要学习一切国家的科学成就;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勇于提出争论。《大胆开展自由讨论,做到“百家争鸣”》,1956521日《光明日报》。

  关于“百家争鸣”的讨论和争论集中在以下各点:详见《略论“百家争鸣”》、《六百多位哲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讨论“百家争鸣”》等一组文章,参见《新华半月刊》1956年第16期,第6669页。关于“百家争鸣”的性质、目的和作用;实行“百家争鸣”要不要有所限制,要不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唯心主义是否有自由争鸣的权利;关于实行“百家争鸣”的外部条件。

  721,《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略论“百家争鸣”》,对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发表看法。文章明确表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国家活动和文化科学的指导思想,这是已经确定的。但是,在学术问题上,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有人不采取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或达到了和马克思主义不一致的结论,他仍然可以有权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是不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或评判是非的标准,那也要看各人自愿。”“争论可以发生在马克思主义者相互之间,也可以发生在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的友人之间,还可以发生在马克思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之间,这些不同的争论都各有不同的基础,不能强求一律。”

  第二,青岛遗传学座谈会及其后的讨论。810日,在青岛召开了遗传学座谈会。这是中国生物学界李森科派和摩尔根派首次聚在一起进行交流。座谈会的目的是发扬“百家争鸣”的精神,打破片面狭隘的见解,使遗传学在中国健康地发展。参加会议的有130多人,56人作了发言,改变了过去两派对立、一家独鸣的不正常现象。会后,西方的遗传学著作重新开始翻译出版,摩尔根遗传学研究也开展起来。

  1957429,《光明日报》登载了北京大学教授李汝祺的《从遗传学谈百家争鸣》。毛泽东读后即让胡乔木在《人民日报》上转载,并亲自写了“本报编者按”,说“这篇文章载在四月二十九日的光明日报,我们将原题改为副题,替作者换了一个肯定的题目,表示我们赞成这篇文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53页。毛泽东替作者换的题目是《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这个题目既是对“百家争鸣”作用的阐释,也是对科学发展规律的概括。

  19561020,中共中央宣传部邀请党内外科学家和学术、艺术工作者60余人举行座谈会,会上,陆定一根据中央的意图,就进一步贯彻“百家争鸣”方针、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问题提出五点意见。陈清泉、宋广谓:《陆定一传》,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433434页。

  第三,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利还是有害的争论。“双百”方针提出后,党内有一种不理解甚至是抵触的情绪,在知识分子中也有不少顾虑。集中代表对“双百”方针有怀疑和否定情绪的,是陈其通等人发表的《我们对目前文艺工作的几点意见》。陈其通、陈亚丁、马寒冰、鲁勒:《我们对目前文艺工作的几点意见》,195717日《人民日报》。文章提出三个问题:一是“在过去的一年中,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向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越来越很少有人提倡了”;二是“真正反映当前重大政治斗争的主题有些作家不敢写了,也很少有人再提倡了”,“文学艺术的战斗性减弱了,时代的面貌模糊了,时代的声音低沉了”,“充满着不满和失望的讽刺文章多起来了”;三是“自从提出‘百花齐放’以后,许多人只热衷于翻老箱底,热衷于走捷径去改编旧的”。“只注意开老花不注意开新花,不注意去培植和保护新花的‘百花齐放’是不完全正常的”。表示“压住阵脚进行斗争”。

  毛泽东在1957年3月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期间多次批评陈其通等人文章的错误观点。指出:该文对形势的估计是错误的,思想方法是教条主义、形而上学、片面性的,无非是来阻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第295页。

  当时,《文艺学习》组织了对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这篇小说发表在《人民文学》1956年第9期上,篇名后改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讨论。一些人指责作品不真实,说在北京市“从书记到区委常委都是这样的人物,则是完全不可能的”,“在中共中央所在地果然有这样的区委会是不可信的”。

  对《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围攻和陈其通等人文章的发表,使一些知识分子感到党的“双百”方针的贯彻还处于一种好似乍暖乍寒的早春天气的状况。费孝通的文章《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费孝通:《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1957324日《人民日报》。正是当时知识分子这种心态的反映。费孝通从切身感受,回顾广大知识分子在“双百”方针感召下,从原先“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转变为“春到人间,老树也竟然茁出了新枝”的过程。他认为,当前贯彻“双百”方针的状况,可以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形容,反映出其深为忧虑的心情。

  毛泽东对陈其通等人的批评,广大文艺工作者是拥护和赞同的。31日《人民日报》发表陈辽的文章《对陈其通等同志的“意见”的意见》,这是学术界最早的一篇批评陈其通等人的文章。3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茅盾的《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反对教条主义和小资产阶级思想》一文,指出他们对文艺形势的估计是不符合事实的,批评的方法是教条主义的。“我们的工作方法应当是让大家来‘放’,来‘鸣’,开展自由讨论,从讨论中加强马列主义的思想教育。”

  贯彻“双百”方针以后,文化科技界取得了显著成绩。可惜,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双百”方针的贯彻一再受阻。

  2.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研究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