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反右派斗争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魏继昆 谈家水    来源: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3. 关于反右扩大化的原因

李维汉认为,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对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发展,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研究;第二,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过于严重;第三,毛泽东在巨大胜利面前骄傲起来,发展了主观主义和个人专断的作风,违背了党的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使党内民主和国家的政治生活受到了损害。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840845页。薄一波也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对右派进攻的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由此决定发动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性阶级斗争,进行反击。而这样的群众性阶级斗争一起来,简单、粗暴、过火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了;第二,明确具体地划分右派分子的标准下达晚了;第三,不应把整风和“肃反”弄在一起。把性质不同的两件事捆在一起来搞,斗争的锋芒自然就对准了党内外的“右派”。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619622页。

不少研究者认为,策略的失误也是产生扩大化的重要原因,如提出“引蛇出洞”、“钓鱼”和“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等,都严重地损害了党的威信,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陈雪薇:《1957年反右派斗争》,林志坚主编:《新中国要事述评》,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版。王德新认为,法制的不健全以及当时党的干部队伍的状况也是反右派斗争扩大化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王德新:《试析反右派扩大化错误的原因》,《潍坊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沉扬认为,在整风过程中,党外人士和知识分子中批评意见的相当部分,是指向我们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这种批评本质上是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现,因此更深刻的原因应从经济生活,从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寻找。沉扬:《论一九五七年》,《青年论坛》1985年第2期。朱地认为,在决定反右后,党内对开门整风方针有抵触情绪的干部一旦了解到毛泽东和中央的反击意图,理所当然地要推波助澜,积极地将各种鸣放形式转化为“引蛇出洞”的手段,由此带来两个结果:一是进一步加剧了紧张局势;二是为即将发起的反右派斗争制造了更多的目标。这就形成恶性循环:整风主题的转变导致了反右派斗争,斗争的结果为反右派政策提供了依据,因而反右派斗争进一步深入以至于严重扩大化。朱地:《一九五七年的中国》,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赵社民认为,除了众所周知的那些原因之外,运动中所采用的‘指标现象’,这种不科学的政治工作方式也是造成反右斗争扩大化的原因之一。赵社民:《“指标现象”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3期。

还有的论者认为,1936年,斯大林曾根据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剥削阶级的私有制,宣布消灭了剥削阶级。可是他并没有估计到苏联还存在剥削阶级的残余分子,还存在阶级斗争,因而在遇到反对派的时候,就又简单地认为阶级斗争愈来愈尖锐化,导致了肃反的扩大化。我国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情况也有点类似。《伟大的历史文献》,红旗出版社1981年版,第140141页。其深层原因是反右派斗争扩大化,面对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入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在思想理论方面准备不足。李青:《一九五七年反右派斗争及其严重扩大化的起因和教训》,《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6期。

师春苗认为,美国对华实行强硬外交政策、和平演变战略和对华的敌视政策,激起了中共的危机感和赶超意识,结果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出现了冒进倾向,思想上出现了“左”倾,错把许多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当做亲美反华的右派分子和美国在华的“个人民主者”加以批斗,把某些对苏联的大国主义提出异议的爱国人士当做右派加以批判,导致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师春苗:《五十年代美国对华政策与反右斗争扩大化的关系》,《广东党史》2002年第6期。

4. 关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严重后果和沉痛教训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