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反右派斗争研究的主要内容
1. 关于整风与反右派的关系
整风与反右派的关系是学术界争议较大的问题,其焦点主要集中在毛泽东发动整风运动的初衷上,即整风是否为了反右派。
一种观点认为,整风就是为了反右派,并认为这是一场“阴谋”。持这种观点的以海外华人学者丁抒为代表。丁抒:《阳谋——“反右”前后(修订本)》,(香港)《九十年代》杂志社、臻善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109页。其后几十年,“阴谋”论这一类观点,又在1998年后陆续出版的一些当年被划为右派的知识分子的回忆录里占了主流,如吴祖光的《从“1957”年说起》、李慎之在《毛主席是什么时候决定引蛇出洞的》、胡平的《禅机:1957苦难的祭坛》、戴晴的《储安平与“党天下”》和徐铸成的《“阴谋”——1957》等。
一种观点是认为整风和反右派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整风和反右派是两件事。这一观点以中共党人李维汉为代表。他回忆说:“在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座谈会开始时,毛泽东同志并没有提出要反右,我也不是为了反右而开这个会,不是‘引蛇出洞’。”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833页。大陆的大部分学者都坚持这一观点。
朱地虽然也认为“开门整风与反右派运动是两种在目标、方法上都完全不相同的事件”,但他对整风的初衷解释不同。他认为,1957年开门整风,是在全国执政条件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扩展这条‘民主之路’而进行的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尝试活动。”朱地:《一九五七年的中国》,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331页。
第三种观点认为,整风的初衷不是为了反右派,但整风过程中确有反右派的内容。孙其明认为将“引蛇出洞”作为主要目的,有一个发展过程,既非一开始就确定了的,也不完全是毛泽东的“突发奇想”。孙其明:《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整风运动——论1957年的整风反右运动》,《同济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2. 关于整风转向反右
有的论者认为,整风运动初期总的发展形势是比较好的。史略、许卿卿:《毛泽东与一九五七年整风反右》,《党的文献》1991年第5期。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整风运动的主题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呢?
《决议》指出:1957年“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发动群众向党提出批评建议,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正常步骤。在整风过程中,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鼓吹所谓‘大鸣大放’,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放肆地发动进攻,妄图取代共产党的领导”。《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05页。这就导致了反右派斗争的发生。
孙其明认为,从整风转向反右发生在1957年5月中旬,其根本原因在于,整风鸣放中社会各界对党的缺点错误提出的尖锐批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民主化诉求,民主党派中活跃分子基于参政的欲望而提出的各种要求,都大大超出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所能接受的限度,促使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改变整风的初衷,做出了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要造反”的论断,并下决心开展反右运动。孙其明:《从整风转向反右原因何在——二论1957年的整风反右运动》,《同济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朱正认为,反右派斗争“是国内外许多矛盾交叉的必然结局”。这其中包括苏联体制的惯性、列宁关于非无产阶级只能参加无产阶级领导的政权而不能分掌政权的论断、毛泽东的思想中早就有的改造民主党派的想法、赫鲁晓夫对“双百”方针的不赞成态度以及某些右派分子的过激言论,而不单单是所谓“右派猖狂进攻”的问题。朱正:《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35页。朱地认为,毛泽东担心民主党派和知识分子将走上“第三条道路”,以摆脱和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同时,这样做也是为了维护党内团结和统一,维持正常的学习、工作秩序,维护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朱地:《一九五七年的中国》,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默尔·戈德曼认为,在整风运动中,政策的这种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也是由于连续的经济困难所致,共产党政权把这些困难主要归于知识分子批评的有害影响,因为他们的批评削弱了谋求经济发展需要的全心全意的热情。[美]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68页。金春明教授在《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文中认为用“经济原因”解释“转向”过于牵强,显得苍白无力。
3. 关于反右扩大化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