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张蒙 杨文利    来源: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关于科技战略研究中的分期问题

  由于研究者们采用了不同的划分标准,因而目前在科技发展战略的分期问题上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

  1. 六段论

  如董华、崔芳、纪宝伦将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划分为六大阶段,即19491962年:加强基础、培养人才阶段;19631972年:自力更生、发展“大科技”阶段;19731977年:调整布局、全面赶超阶段;19781985年:改革体制、面向经济阶段;19861990年: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阶段;1991年至今:科教兴国、协调发展阶段。董华、崔芳、纪宝伦:《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转移及其特征》,《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年第8期。

  2. 四段论

  柯育芳、张军认为19491994年,中国科技发展战略主要经过了四个发展阶段。调整和重建中发展的时期(19491955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5年学部委员制的确立,是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第一个阶段。其主要特点是进行体制建设,为今后科技发展奠定基础。以“大科技”发展为主的战略(19561966年),由于当时中国科技总的状况落后,专家和知识分子的数量十分有限,中共中央、国务院首先建立起统一的科技领导机关,以确保科技发展的组织基础。其次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科技活动——“群众路线”成为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科技为政治服务的战略(19661976年),这一时期科技的发展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极大,由于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极大,故而国防科技成为战略重点,忽视了基础理论研究,造成了科技发展的畸形格局。科技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战略(19771994年),这一阶段最大的特点是科技的全面发展,特别是那些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领域,更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和推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科技发展计划,由于科技体制改革和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中国科技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柯育芳、张军:《19491994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求索》2004年第7期。

  3. 三段论

  一些学者将科技发展战略划分为三个时期,如童大林、胡平将19491982年间科技战略的发展过程划分为“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粉碎“四人帮”以后三个阶段。童大林、胡平:《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而马佰莲马佰莲:《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三次转移》,《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宋正宋正:《从“向科学进军”到“科教兴国”——建国以来党的科技政策述评》,《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等分别撰文认为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制定始于50年代中期。1956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即《19561967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随着国内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内外社会环境的变化,我们党的工作重点发生了几次重大转折,与此相适应,科技发展战略也发生了三次转移。第一次(19561981年)是以发展与重化工业和国防事业有关的尖端科技为重点的战略转移,第二次(19821994年)是以“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为基本内容的战略转移,第三次(1995年至今)是以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而确立的“科教兴国”的科技发展战略。

  在三段论中的不同观点主要集中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如何分期,如马佰莲、宋正等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放在第三段,即与“科教兴国”战略放在一起,而许晶许晶:《从“向科学进军”到“科教兴国”》,《科学管理研究》2005年第5期。、王伟宜王伟宜:《新中国50年科技政策的发展》,《科学管理研究》2000年第6期。则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放在第二段。

  4. 两段论

  也有学者将科技发展战略以改革开放为界划分为两大时期,孙小礼主编:《科学技术与世纪之交的中国》,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672页。如黄顺基认为,建国后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可分为两大时期:19491978年毛泽东的“工业化”,1978年到20世纪末邓小平的“四个现代化”。黄顺基:《中国科技发展战略问题初探》,《齐鲁学刊》1998年第2期。也有学者认为,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这段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心在于加强国防建设。戴艳军等:《建国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政策分析》,《云南科技管理》2005年第1期。

  还有学者在两段论的基础上,以中国科技政策的变迁为标志,将这两段又分别细分为两个和四个阶段。将改革开放前分为新中国建立初期(19491955年)、计划经济时期(19561977年)。将改革开放后分为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4年)、科技体制改革前期(19851991年)、体制转型时期(19921998年)、科技体制改革深化阶段(19992005年)。方新主编:《中国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3136页。相比之下,后者的两段论更加严谨,在其研究成果中不仅分析了不同时期科技发展战略的目标、特征,而且对实施效果也给予了精当的评价。

  三、关于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研究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