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外蒙古独立问题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丁明    来源: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研究状况

  1. 关于外蒙古前两次“独立”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沙俄与外蒙古“独立”的关系;二是苏俄与外蒙古“独立”的关系孙才顺:《评中苏早期外蒙古问题之交涉》,《淮北煤炭师院学报》1997年第1期;李嘉谷:《中苏关系史研究述评》,《世界史研究动态》1989年第7期。;三是袁世凯与外蒙古自治刘春玲:《袁世凯在外蒙古自治中的外交政策》,《白城师范学院院报》2005年第4期;白拉都格其:《袁世凯治蒙政策刍议》,《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四是外蒙古“独立”过程孙才顺:《外蒙古独立过程述评》,《滨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朱永明:《外蒙古“独立”真相浅探》,《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王秀杰:《从外蒙古的“独立”过程看旧中国外交》,《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金伯雄:《外蒙古独立的真相》,《纵横》2003年第9期;袁自强:《外蒙古独立秘史》,《湖北档案》2006年第Z1期。。在上述研究成果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刘存宽的《中俄关系与外蒙古自中国的分离:19111915》一文。此前,许多人在论及这一史实时都不能解释为什么外蒙古王公已于1911年宣布外蒙古“独立”并成立“大蒙古国”,但在俄蒙、中俄、中俄蒙之间签署的三个重要文件中,只确认外蒙古的“自治”地位,并“承认中国在外蒙古之宗主权”和外蒙古为“中国领土之一部分”。刘存宽在精辟阐述了这段历史之后指出:俄国不支持蒙古“独立”,它一手导演外蒙古“自治”是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外蒙古“自治”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俄国对蒙古的侵略利益,并孤立和控制外蒙古,使之成为自己独占的保护和掠夺对象。栾景河主编:《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苏俄与外蒙古“独立”的关系也是研究的一个焦点。比如,有人认为,“纵观横观苏联在中国抗日战争前后几十年的对华政策,苏联真实支持过中国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有功,功不可没。同时苏联在这一历史时期,执行的是极端利己的大国主义的对华政策,损害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有过,过不可讳。”靳国庆、赵国才:《试论中国抗日战争前后苏联对华政策中的大国主义行为》,《集宁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1997年第1期。还有人认为,“苏联在处理外蒙古问题上,表现了明显的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杜君:《20年代初期苏俄扶持外蒙古独立评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持不同观点的人认为,“1921年的外蒙古人民革命是在十月革命的直接影响下发生的,又是在当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帮助下取得胜利的。因此,可以说外蒙古革命的理论来源于苏俄。”卢纪雨:《雅尔塔会议与外蒙古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关于1921年外蒙古人民革命和第二次“独立”,史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俄国十月革命后,外蒙古的新一代民族分离先驱分子苏黑巴托尔和乔巴山积极寻求苏俄帮助,谋求建立独立的蒙古国,并得到了苏俄的支持。”朱永明:《外蒙古独立真相浅探》,《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但也有人认为,“近年来,国内外有一种看法:说1921年外蒙古人民革命胜利是一股民族分裂逆流。把苏赫巴托、乔巴山等外蒙古革命领袖说成是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等等。上述观点既不符合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更不符合历史事实。”卢纪雨:《雅尔塔会议与外蒙古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2. 关于外蒙古1945年独立的研究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