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国学者有关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华问题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王奇    来源: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3. 涉及苏联援华专家在高科技领域实际工作研究的论文

  戴超武指出,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中苏关系的破裂是一个互动的过程。1958年下半年后,随着两国在意识形态、对国际形势及核武器的态度等问题产生重大分歧,这些事件直接或间接促使苏联停止援助中国发展核武器,这成为中苏关系破裂的重要标志。戴超武:《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中苏关系的破裂(19541962)》(连载一、二),《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3期、第5期。张久春等回顾了50年代苏联在中国计算技术规划措施中的角色和作用。张久春、张柏春:《20世纪50年代中国计算技术的规划措施与苏联援助》,《中国科技史料》2003年第3期。沈志华指出,50年代苏联对中国研制核武器表现出一种既要给予援助又要进行限制的复杂心态。沈志华:《援助与限制:苏联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19491960)》,《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张柏春等探讨了苏联技术向中国转移的科技合作途径。张柏春、张久春、姚芳:《中苏科学技术合作中的技术转移》,《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2期。周洪涛回顾了19518月至19608月,苏联先后派遣95名苏联航空技术专家到哈尔滨国营伟建机器厂工作的历史。周洪涛:《浅谈苏联对中国航空工业的技术援助——20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在伟建厂的活动简析》,《西伯利亚研究》2006年第6期。

  4. 涉及苏联援华专家在军事领域实际工作研究的论文

  潘正祥介绍了50年代苏联对华军事援助的内容,大体分为有偿出售和移交武器装备;提供技术数据、武器生产设备和武器样品;派遣空军来华协助防空和派遣顾问、专家来华帮助工作三大部分。潘正祥:《50年代苏联对华的军事援助》,《安徽史学》1999年第1期。章其真论述了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武器装备落后,急需苏联援助,但苏联政府在援华抗美问题上顾虑重重,经历了答应出动空军支持到临阵变卦再到积极援助的转变过程。章其真:《试论朝鲜战争中苏联援华态度的转变》,《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年第2期。《回顾与思考——20世纪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若干问题》一文指出,50年代的中苏军事关系划分为三个阶段,展现了同期中苏军事关系的演变过程和具体内容,包括中苏之间早期的军事合作,苏联向中国提供军火,中国仿制苏式武器,中国人民解放军全面学习苏军,军队建设以我为主、以苏为鉴等几个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启发思辨的意义。王亚志回忆,沈志华、李丹慧整理:《回顾与思考——19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若干问题》(之一·上),《国际政治研究》2003年第4期;《回顾与思考——19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若干问题》,《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1234期和2005年第1期。徐向前回顾了19515月作者奉命率中国政府兵工代表团赴苏购买武器装备的长达5个月的秘密谈判历程。作者提到,当时代表团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购买60个师的武器装备;二是请求苏联援助中国兵工厂的建设,统一步兵武器制式和生产152毫米口径以下各种火炮的技术转让问题。徐向前:《马拉松式的苏联谈判纪实》,《中国作家》2006年第19期。《斯大林曾派兵四万援朝抗美》一文根据解密的苏联档案指出,为了支持新中国抗美援朝,斯大林秘密派遣了4万苏联红军入朝,帮助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作战,但为了不让美国拿到苏联红军入朝参战的证据、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苏联红军一般不在战场上与美军正面交战。为此,俄罗斯和中国、朝鲜都将重写自己的军史。《斯大林曾派兵四万援朝抗美》,《四川统一战线》2000年第11期。

  5. 涉及苏联援华专家在教育、文化领域实际工作研究的论文

  朱立人回顾了50年代苏联专家伊莉娜在三年内所创造的奇迹:与戴爱莲、陈锦清等人白手起家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所正规化的舞蹈学校,撒下了中国芭蕾艺术的种子。朱立人:《“芭蕾奶奶”探亲记——原苏联专家伊莉娜重访北京舞蹈学院》,《新文化史料》1996年第2期。刁蓓华回顾了50年代苏联著名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克拉芙琴柯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的经历。刁蓓华:《五十年的中国情缘——记苏联专家克拉芙琴柯》,《钢琴艺术》1999年第6期。蒋龙认为19501960年间苏联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向中国转移,航空技术是这次技术转移的重点。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北京航空学院仿照苏联的建制,建立了学院、系、专业、教研室和实验室,制订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各类实习计划书,采用了大量的苏联教材和技术资料。苏联专家在北航开设课程,指导研究生,培训教师,为北航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蒋龙:《北京航空学院的建立与苏联的援助》,《中国科技史料》2004年第1期。赵阳辉在《中国现代军事院校的创办与苏联援助》一文中回顾了20世纪2050年代中国在苏联援助下相继创办黄埔军校、南京军事学院、各军兵种技术学校及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历史。在《苏联对中国海军技术教育的援助——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为例(19521956年)》一文中,认为近代中国海军起步于自强运动,以学欧美为主。新中国海军转而学习苏联。1953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成立,正是苏联进入核导弹海军时代之时。苏联专家在国家利益、国家安全与海军技术援助之间寻找和把握平衡点,真诚而有限度地帮助中国,为中国海军技术教育的发展做出奠基性贡献。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筹建与苏联援助(19521953)》一文中介绍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历史,指出苏联军事教育模式对哈军工的筹建产生了深刻影响。苏联专家对于中国军事科技教育体系乃至中国国防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赵阳辉:《中国现代军事院校的创办与苏联援助》,《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年第5期;赵阳辉:《苏联对中国海军技术教育的援助——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为例(19521956年)》,《中国科技史杂志》2006年第1期。郑刚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初期聘请苏联教育专家的发展历程,即逐步展开期(从新中国成立前后到1952年全国范围内院系调整结束)、全面发展期(从1953年至1957年“一五”计划结束)、迅速萎缩期(从1958年教育“革命”到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各发展阶段体现出不同的特点。郑刚、兰军:《20世纪50年代高等教育界聘请苏联专家发展历程、特点及其影响》,《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王红岩分析了50年代初期高等院校改革时学习苏联经验、聘请苏联专家的原因,介绍了中国高校聘请苏联专家的情况,并论述了苏联专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王红岩:《20世纪50年代高等院校聘请苏联专家述评》,《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6. 涉及著名苏联援华专家历史回眸的文章

  欧阳凡等回顾了阿尔希波夫为援助中国所做的杰出贡献,指出,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阿尔希波夫始终是苏中友好事业的捍卫者。欧阳凡、胡扬:《前苏联援华专家组长阿尔希波夫》,《国际人才交流》1994年第5期。阎明复回顾了1950年受命于斯大林来中国担任经济总顾问的阿尔希波夫为援助中国、捍卫中苏友谊所作的贡献。阎明复:《忆阿老》,《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3期。朱佳木回顾了自己亲历的阿尔希波夫与晚年陈云交往的三次感人会面,以此说明阿尔希波夫不仅在壮年时期为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过突出贡献,而且在他步入晚年后又为恢复中苏、中俄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做出过特殊贡献。朱佳木:《追忆陈云同志与阿尔希波夫交往的一段往事》,《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3期。

  从上述研究成果中不难看出,中国学者对20世纪50年代苏联政府派遣援华专家和苏联专家在华实际工作问题研究用力之深、范围之广,甚至可以说,中国学者对该问题的把握已经比较成熟,它构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有关50年代苏联援华问题研究出现高潮的一个学术亮点。

  三、对苏联援华问题的历史评价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