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苏联政府派遣援华专家及苏联专家在华实际工作研究
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中俄双方档案文献的相继解密和公布,先后有一批专著出版,主要包括罗时叙的《由蜜月到反目:苏联专家在中国》罗时叙:《由蜜月到反目:苏联专家在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沈志华的《中苏同盟的经济背景(1948—1953)》沈志华:《中苏同盟的经济背景(1948—1953)》,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2000年版。、《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版。、《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书中对中苏关系中的许多重大事件(涉及苏联援华专家问题)做出了新的诠释。,张柏春等的《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1949—1966)》张柏春等:《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1949—1966)》,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作者对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做了系统的综述和分析,包括影响苏联技术向中国转移的若干外交问题、工业援建项目中的技术转移、科技援助中的技术转移、高等技术教育援助中的技术转移、苏联专家在技术转移中的作用、苏联援华中断及中方的自力更生措施、苏联技术向中国转移的特点及其影响。等。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回忆文章及论文成果,涉及50年代苏联援华专家基本情况,苏联专家在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援华实际工作,著名苏联援华专家历史回眸等内容。
1. 涉及苏联专家基本情况研究的论文
安琪在《第一批苏联专家来华始末——访翻译家师哲》一文中记述了师哲回忆新中国成立时,刘少奇率中共代表团就邀请苏联专家来华援助问题赴苏与斯大林及苏共中央历经五次会谈的过程,其中涉及苏联专家待遇问题。安琪:《第一批苏联专家来华始末——访翻译家师哲》,《国际人才交流》1989年第1期。李晓佳在《为中国贡献智慧的外国人》一文中指出,苏联单方面撤走专家给中国造成了深深的伤害,不仅是经济上的,还有心灵上的。专家中的大多数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他们确实热爱中国。李晓佳:《为中国贡献智慧的外国人》,《今日中国(中文版)》2000年第8期。沈志华探讨了20世纪50年代在华苏联专家的基本状况,沈志华:《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基本状况及政策变化》,《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1期。还指出,苏联专家在新中国建设的各个领域给予了积极指导和帮助,将苏联的制度、经验、方法、技术等传授给中国人,为当时中国经济体制和工业基础的建立、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沈志华:《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作用和影响——根据中俄双方的档案文献和口述史料》,《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2期。敬书生指出,尽管苏联专家实际待遇高于协议,但高待遇物有所值:一是大批专家来华使中国受益良多;二是与聘请英美专家的费用相比,这种待遇是非常正常甚至偏低的;三是苏联对于中国赴苏学习、培训人员实行优惠政策。敬书生:《苏联专家在华待遇揭秘》,《湖北档案》2004年第6期。柳德军认为,随着中苏关系逐步变冷和“大跃进”席卷全国,苏联专家的技术资料和建议已不为人们所重视,而且,随着新中国科技干部队伍的迅速成长,中共中央开始对聘用苏联专家的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中共领导人已做好了苏联专家全面撤退的心理准备,即使没有苏联政府的这一决定,中国政府也会提出苏联专家全面撤出中国的问题,不同之处仅在于时间问题而已。柳德军:《苏联专家事件与中国国内政治》,《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2. 涉及苏联援华专家在经济领域实际工作研究的论文
高平颂扬了苏联公路专家伊万诺夫和包罗多夫帮助建设康藏公路所做的贡献,认为苏联专家当时确实是把中国的建设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来干的。高平:《康藏公路与苏联专家》,《丝绸之路》2001年第9期。邱成岭从选择厂址、厂区工程地质勘察、扬水试验、矿山勘探、矿石试验、炼焦试验、初步设计和施工基地工程建设等诸方面,综述了20世纪50年代苏联在包头钢铁基地筹建和初步设计时期所起的作用,展示了其冶金技术向中国转移的过程。邱成岭:《包头钢铁基地的创建与苏联的援助》,《中国科技史料》2004年第2期。张柏春等回顾了50年代苏联承担全部设计、提供成套设备和部分材料、派出不同层次的专家援助中国建成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历史。张柏春、张久春、姚芳:《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第一汽车制造厂概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潘惠楼概述了苏联专家对北京矿区的援助过程。潘惠楼:《浅析原苏联专家对北京矿区的援助》,《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胡国强指出,“一五”计划初期,国家确定把苏联援华建设的156个重点项目工程中的6项放在兰州,其中4项摆在西固,拟将西固建成石油化工城,而西固工业区厂外供排水工程正是重点项目的配套工程之一,文中还介绍了工程建设规模和6名苏联专家的实际工作情况。胡国强:《苏联专家援建自来水厂》,2005年4月27日《兰州日报》。吴华元介绍了与当时的苏联援华专家一起工作的情况,回忆了苏联专家严谨负责、注重实际、深入现场,长于统计与归纳的地质研究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吴华元:《统计与归纳地质勘探研究的基本功》,《石油科技论坛》2007年第2期。
3. 涉及苏联援华专家在高科技领域实际工作研究的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