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长期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著作类研究成果主要有:刘志青:《恩怨历尽后的反思》,黄河出版社1998年版;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孙其明:《中苏关系始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该书虽为毛泽东传,但包含了大量中苏关系史的内容);孔寒冰:《中苏关系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年版;刘德喜:《从同盟到伙伴——中俄(苏)关系50年》,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沈志华、李丹慧:《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来自中俄双方的档案文献》,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沈志华等:《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李华:《北京与莫斯科:结盟·对抗·合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需要指出的是,上述部分研究成果是在充分利用中俄双方档案文献的基础上完成的,但也有部分成果并未很好利用已经公布或解密的中俄档案,有的甚至完全是拼凑之作。另外,近年来还有部分所谓的研究成果问世,或为教材,或为哗众取宠的论述,或为抄袭之作,恕不列出。因本文所讨论的中苏关系破裂原因主要集中在相关的专题论文上,考虑到文章篇幅,上述著作中的观点故不再进行征引。本文力求在全面介绍现有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就中苏关系破裂原因及其结果略谈几点看法。
一
截至目前为止,我们所能了解到的至少有以下几种比较典型的观点。
1. 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说
刘克明指出,中苏关系恶化最主要的原因是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就是在两国友好时期,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也时有表现。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以我为主、发号施令的那一套,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刘克明:《中苏关系40年的历史教训》,《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1期。李捷认为,由于革命的经历、所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问题不同,中国领导人对苏联领导人缺少足够的沟通和理解。但是,苏联领导人特别是赫鲁晓夫,对中国采取的大国主义作风以及在战略分歧发生后采取的高压政策,在中苏同盟关系破裂中起了最为关键的作用。李捷:《中苏论战与中苏关系》,《东欧中亚研究》1999年第5期。朱瑞真指出,俄罗斯的大国沙文主义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并未彻底清理,十月革命后苏联又长期处于世界革命中心的特殊地位,这使苏联领导人养成了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的习惯,在斯大林时期,中国领导人对苏联一些有损中国主权的做法,不得不咬紧牙关吞下去,但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领导人再也不能容忍别人干涉中国内政。1958年的共同舰队事件和1959年关于台湾问题的争论就是突出的例子。朱瑞真:《中苏分裂的根源》,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编《战后中苏关系走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91~101页。孙泽学、唐年新同样认为,苏联的大国主义和以“老子党”自居,使中国被迫为平等而斗争,由此决定了中苏同盟脆弱的命运。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与中国追求平等的冲突是同盟破裂的根本原因。孙泽学、唐年新:《中苏同盟破裂根源探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王珍愚强调,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大力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违反了基本国际关系准则,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也是导致中苏关系破裂的重要原因之一。王珍愚:《试析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安徽史学》2004年第3期。
2. “意识形态分歧”说
刘克明指出,意识形态争论是导致中苏关系恶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中苏之间的意识形态争论一度非常激烈。由于中苏两个大党都是执政党,都有国家力量做后盾,事实上谁也打不倒谁,最后只能走向分裂。刘克明:《中苏关系40年的历史教训》,《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1期。孙其明认为,中苏两国两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显然是导致双方关系恶化十分重要的原因,即使不是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孙其明:《意识形态分歧与中苏关系的恶化》,《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但也有研究者对意识态分歧是导致中苏关系分裂的重要原因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骆晓会认为,中苏意识形态的分歧,最早是从1956年苏共二十大开始的。但事实上中苏之间友谊与合作在苏共二十大以后直到1958年和1959年仍在继续发展和加深。这证明意识形态分歧开始并未从根本上影响中苏关系的发展。骆晓会:《论意识形态分歧与中苏关系之恶化》,《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朱瑞真认为,从表面上看,尽管中苏关系的恶化是由意识形态争论开始的,但意识形态分歧并不是导致中苏分裂的根本原因。朱瑞真:《中苏分裂的根源》,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编《战后中苏关系走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91~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