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创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改革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具体方针和设想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列宁说“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列宁全集》第60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282页。但斯大林长期否认社会主义会存在矛盾,说政治上道义上的一致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毛泽东则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批评了否认社会主义存在矛盾的观点,指出:矛盾普遍存在,“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72、373页。他认定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这些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们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其适应的方面是主要的。这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正是这种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可以通过改革和调整来解决。“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同上书,第375页。毛泽东创立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发展,不仅推动了当时的改革,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建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而且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系统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要用专政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要用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由于剥削阶级已经消失,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大量的是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因此,他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方针和改革政治体制的设想。他提出在人民政治生活中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和“勤俭建国”的方针;在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平等、共同发展的民族区域自治方针;他还提出了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增加中央委员会的科学家、专家,改党代会为常任制等有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设想;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系列举措,以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反对官僚主义,健全民主集中制,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为社会主义建设营造民主和安定的政治环境;提出了其实质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的“六条政治标准”,以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他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在全国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
四、提出改革经济体制的主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