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论毛泽东对中共八大的历史贡献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熊华源 曾珺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毛泽东对执政党的领导体制做了积极的探索

  毛泽东明确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我们的责任,就在于组织他们,培养他们,爱护他们,并善于使用他们。”《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在八大前后,毛泽东更是从适应国际国内新形势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对执政党的领导体制做了积极的探索。

  1适时地在八大充实和完善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1956913日晚,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除同意刘少奇提出的设几个副主席的建议以外,还明确提出在他心中酝酿已久的设立党的总书记一职的问题,并提议年仅52岁的邓小平担任此职。928日晚,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举行了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了新的中央机构: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陈云为副主席;邓小平为总书记。由主席、副主席和总书记组成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同七大时的领导集体相比较,八大形成的领导集体职位设置、人员构成更加合理、人员分工更加明确。自此,第一代领导集体从组织上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起来,适应了新的历史时期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2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准备了核心成员,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大批高级干部

  在组织问题上,毛泽东对八大的历史贡献,不仅在于领导充实了第一代领导集体,同时还开始考虑党的领导人交替问题,为第二代领导核心的形成准备条件。在七届七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他谈到下一届中央委员设主席、副主席和总书记的问题时说:“一个主席,又有四个副主席,还有一个总书记,我这个‘防风林’就有几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样就比较好办。……同时,多几个人,工作上也有好处。设总书记完全有必要。”《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0111页。

  在推荐邓小平时,毛泽东一连讲了七个“比较”,即比较公道、比较有才干、比较能办事、比较周到、比较顾全大局、比较厚道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21页。其实,毛泽东对艰难斗争岁月里成长起来的才干突出的邓小平的器重由来已久,并总是不失时机地把邓小平提拔到更为重要的领导岗位上,不断增长其思想政治水平和领导能力。他认为,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论文论武,邓小平都是一把好手。19528月,邓小平从重庆调到北京,由一方大员,即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政治委员,出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19544月,他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央组织部部长,同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4月,他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显而易见,长期以来,毛泽东是将邓小平作为党的接班人之一来培养的。

  对于陈云,毛泽东评价也很高:“我看他这个人是个好人,他比较公道、能干,比较稳当,他看问题有眼光。我过去还有些不了解他,进北京以后这几年,我跟他共事,我更了解他了。不要看他平和得很,但他看问题尖锐,能抓住要点。所以,我看陈云同志行。……他是工人阶级出身,不是说我们中央委员会里工人阶级成分少吗?我看不少,我们主席、副主席五个人里头就有一个。”《陈云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998999页。

  毛泽东如此评价和推荐邓小平、陈云,其实就是要使全党对他们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在为党的后续领导人做人才储备。因为毛泽东曾在会上明确表示自己为维持现状派,而陈云和邓小平是少壮派。事实证明,毛泽东选择陈云和邓小平是十分英明的。这以后,邓小平和陈云更是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他人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在经历“文化大革命”惊心动魄的重大斗争洗礼与考验后,他们都成了全党众望所归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和主要成员。

  八大不仅充实和完善了党中央领导集体,为适应党的地位、任务和成分的变化,新选举的中央委员会也比七大扩大了一倍多。这样,八大从组织上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宏大事业储备了大批高层领导干部。据不完全统计,除去逝世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犯了政治错误的、因身体原因不能参加工作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走上领导岗位的八大中央委员,占八大中央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属于候补中央委员的,占其总数的五分之二。例如,当时任八大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的彭真,中央政治局委员李先念(19585月八大二次会议进入中央书记处)和中央委员叶剑英(19665月进入中央书记处),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都为党和国家做出了显著成就。从这个意义上说,八大已经为党的两代中央集体的交接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无不反映出毛泽东作为党的领袖的远见卓识。

  众所周知,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党的八大路线在八大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没能得以很好的贯彻执行,党的工作甚至背离了八大路线,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才重新回到建设现代化的轨道上来。但是,即使在今天看来,八大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对我们搞经济建设依然有重大参考价值。八大以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主题而载入史册,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将永远和八大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