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共八大与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陈明显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共八大对七大以来的11年中中国发生的两次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变作了科学的总结,对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作了新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的创新性的科学论断,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路线,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创新性论断主要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等。这些理论是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同时又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共和国历史转变关头的新思考,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

  无疑,这些理论的提出形成了一大批理论著作,包括:毛泽东的《开幕词》、刘少奇的《政治报告》、邓小平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周恩来的《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的报告》、陈云在八大上的发言等;在中共八大前后形成的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党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及以中共中央名义发表的《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以《人民日报》等编辑部名义发表的《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这些报告和文章虽有当时的历史特点和色彩,但上述理论的提出是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中共八大特别重视刘少奇所作的政治报告。这个报告是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起草和反复的讨论修改,前后形成了20多个稿本,最后由“八大”预备会议全体代表讨论修订的,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个报告中,不仅精辟地分析了国内外的政治形势,总结了中共七大以来的基本经验,而且提出了一系列的创新性理论和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新思想,从而得到了八大代表们的热烈支持和各国共产党代表团的称赞。苏共代表团团长米高扬说,这是最近几年中他听到的最好的报告。

  刘少奇在政治报告中科学地分析了阶级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并提出了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路线。他说,近百年来骑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已经被赶走了,国内的封建地主阶级、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已消灭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富农阶级正在改造中,广大的农民和个体劳动者已转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工人阶级已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知识界已改变了原来的面貌成为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这就是说,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过几千年的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已基本上消灭了。这不仅是中国历史的大进步,而且也是人类历史的大飞跃。因此,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路线必然是:依靠已经获得解放和已经组织起来的亿万劳动人民,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尽可能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时在报告中还指出: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社会的成员主要由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三部分组成。他们之间虽有矛盾,但属于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产生的矛盾。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虽然存在,但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于物质文化的不断需要和不能满足他们需要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不是搞阶级斗争,而是搞社会主义建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

  这些论断不仅被全党和全国人民接受,并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指导思想,而且也被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会议的又一个重点是对党章的修订和邓小平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共八大的党章是党成立以来制定的又一部成熟的党章。从党的二大制定第一部党章起,到六大制定的党章,可以说都不成熟。只有党的七大党章比较成熟。中共中央十分重视八大党章的制定,专门成立了党章起草小组。在19551020日由胡乔木执笔写出党章初稿,后经过较长时间的讨论,前后经过5次大的修改,形成了许多稿本。正如邓小平在报告中所说:“现在提请大会讨论的党章草案,是经过各地党的组织的讨论和多次修改而成的。”“这个草案,同第七次大会所通过的党章比较起来,并没有根本原则上的不同,但是,在具体内容上却有了很多的改变,其中包含一些带有原则性的改变”。《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版,第119页。

  由此可见,八大党章是七大党章的继承和发展。所谓“没有根本原则上的不同”,是指八大党章的结构框架与七大党章相同,由总纲和章程两部分组成。但内容上有了很大的不同,并带有原则性的改变。在“总纲”部分,几乎是全新的内容,即根据总纲的要求,以七大党章总纲为范本,重新起草的。在章程部分,虽然与七大党章的章程部分结构大致相同,但删除了不适合的部分,增加了大量新的内容,最后形成为有总纲、党员、组织机构和组织制度等960条的一部完备的党章。

  邓小平在报告中对党章的修改制定作了这样的总结,修改党章根据的条件:一是中共七大以后国家的状况完全不同了;二是党的状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三是党的思想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党的自身建设、党的新的建设重点和要求,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所以需要修改党章。因此,八大党章在内容上很有时代特色。尤其是在党的群众路线、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党的集体领导、党内外监督,以及对党员的要求等方面,都做出了新的规定。可以说,八大党章超过了党历史上已经形成的任何一部党章。

  中共八大的第三个重点是周恩来作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的报告》。这是会议由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实现而增加的内容。1953年到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和任务在1956年已基本上完成了,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及时地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经验,提出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制定第二个五年计划提供根据。这个建议,一是根据19564月毛泽东作的《论十大关系》报告精神以及不能照抄照搬苏联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提出的;二是根据“一五”计划的经验和中国的实际制定的。首先,提出了既要反对保守、又要反对冒进,必须在综合平衡中前进的方针,以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的战略决策;其次,确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调整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三者之间的发展关系,加强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实践证明,二五计划的建议是实事求是的,是根据中国实际确定的,是一个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思想的好建议。根据这个建议,国务院编制了第二个五年计划。但是,后来受到了“大跃进”运动的冲击,作了不应有的改变。

  中共八大的第四个重点是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会。选出中央委员97人,候补中央委员73人。后由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员23人,政治局常委6人,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中央委员会主席为毛泽东,副主席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中共中央总书记为邓小平。这是一个久经考验的在人民中有极高威望的领导集体。

  由此可见,中共八大出色地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任务。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