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理念是执政党根据自身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围绕执政目标形成的对整个执政活动的总的看法和观点。1956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八大”),根据执政党所处环境的变化,明确了执政的客体和对象,阐述了何为执政,即执政的本质、使命,并对如何规范执政方式以完成执政使命作了科学的阐释。这些关于执政理念的初步探索,既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又给新阶段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现实启示。
一、认清了执政的环境: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
国情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的综合。认清国情关键是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及认清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3页。这是毛泽东针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讲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党只有首先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才能正确地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科学地执政。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进行了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随后全国的“一五”计划又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由于这些胜利和成就,我国的历史方向和社会面貌已经根本改变了。”“现在,摆在我们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共党史参考材料》(8),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36页。邓小平也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明:“现在,我们的国家的状况完全不同了。我国的人民革命在我们党的领导下,已经在一九四九年获得了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实现了空前未有的统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3页。但同时,我们在建设中“也发生过某些偏差”,《中共党史参考材料》(8),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45页。因此,党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建设的实践,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调整和提高。
“党情”的变化,并不是说党的性质发生了改变,而是指党的地位的变化。认清“党情”的变化,是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前提。1956年9月15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开幕词中强调:“我们的党已经成了团结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页。接着,刘少奇在政治报告中指出:“随着革命胜利和国家状况的变化,党本身的状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党已经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党,在人民群众中具有很高的威信。党的组织壮大了。……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工作中,也有极少数同志曾经企图削弱党的领导作用。”《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63~264页。次日,邓小平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再次指出:“中国共产党已经是执政的党,已经在全部国家工作中居于领导地位。”但另一方面,“执政党的地位,使我们党面临着新的考验。”《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4页。因为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的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很容易在共产党员身上滋长一种骄傲自满的情绪,这样,必然导致在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和在工作作风上的宗派主义,而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都会使党产生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这些论述指明了党的地位所发生的变化,党由领导革命夺取政权的党变成了在全国范围内执掌政权的执政党,同时告诫全党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应该采取的防范措施,这些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建设来说,是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明确了执政的客体:为公、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