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邓小平:改革开放的运用与发展
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对《论十大关系》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作了进一步探索。
第一,计划与市场。邓小平在1982年就提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解决得好,对经济发展很有利,解决不好,就会糟。”《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17页。这是邓小平第一次在公开发表的文件中提到社会主义应该运用市场来发展经济。南方谈话更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至此,为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决了思想理论上的认识障碍。
第二,先富与共同富裕。还在1978年底,邓小平就首次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新政策《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2页。。由此,我国经济日渐繁荣,人民生活逐步提高。与此同时,人们之间收入差距也明显扩大。邓小平又以政治家的敏锐目光和洞察力,从1985年开始多次谈到要防止两极分化的问题。“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9页。这就构成了新时期处理先富与共同富裕两者关系的完整政策。
第三,速度与效益。建国以来经济建设多次出现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倾向。有鉴于此,邓小平说:“发展要适度,经济过热就容易出毛病。”当然“发展要适度”不是说越慢越好。总之,“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同上书,第288、375页。
第四,主体与补充。改革伊始,邓小平便指出:“吸收外国资金,外国技术,甚至包括外国在中国建厂,可以作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补充。”《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0页。这是邓小平第一次提出“补充”的观点。1985年对外宾谈话时,他再次强调,“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工厂,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页。
第五,中央与地方。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就指出:“现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否则不利于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实行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5页。为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以“放权让利”为中心内容的改革。从传统体制下的高度集权到改革初期的分权,又在纠正分权过度的基础上重新强调中央宏观调控、兼顾地方积极性,构成了新时期邓小平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大思路。
第六,东部、中部与西部。改革开放后,随着东部地区的发展,伴生了地区间差距扩大、不平等竞争导致老工业基地相对衰落等新问题。1988年9月,邓小平及时提出了沿海优先发展然后支援内地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7~278页。。这一思想,上承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的两个工业的认识,下启江泽民在新世纪实施的西部开发战略。
第七,民主与法制。邓小平在深刻反思“文革”十年动乱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要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改革之初,他就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随后再次强调“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6页。
四、江泽民:现代化建设中“十二大关系”的继承与超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