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解放战争开始后,针对蒋介石独裁政府及其对解放区发动的大举进攻,筹建全国性中央政府问题,逐步提上中共议程。
1947年7月,林彪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毛泽东拒绝了这个建议,指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时机尚未成熟,在第二年作战再歼敌一百个旅左右,攻占中长、北宁大部,平绥、同蒲全部,并向长江流域发展,全国人民更加同情我党之时,可以考虑此问题。”《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09页。8月底,刘、邓野战军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解放战争发生战略转折。中共中央随即指示,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任务是举行全国反攻。毛泽东将考虑中央政府问题的时间大大提前,于10月10日公布了由他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号召“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35~1240页。
12月下旬,毛主持中共中央扩大会议,提出“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纲领。会议就何时组织“革命的中央政府”问题做了讨论,决议认为:目前成立中央政府的时机尚不具备,必须等待解放战争取得更大胜利。《周恩来年谱(1898—1949)》,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756页。
1948年初,解放战争不断取得胜利。毛泽东预料再用三年可完全消灭国民党军队。他总的战略步骤是,在建立全国政权以前,首先加强全党、全军政治上的统一。其次,在几个大的解放区完成经济和行政上的统一。最后成立中央政府,完成全国统一。《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页。关于成立中央政府的时间,因蒋介石不顾中共和民盟的强烈反对,宣布要召开“国民大会”,毛泽东于3月20日向党内通报:“本年内,我们不准备成立中央政府,因为时机还未成熟。在本年蒋介石的伪国大开会选举蒋介石当了总统,他的威信更加破产后,在我们取得更大胜利,扩大更多地方,并且最好在取得一二个头等大城市后,在东北、华北、山东、苏北、河南、湖北、安徽等区连成一片后,便有完全的必要成立中央政府,其时机大约在一九四九年。”《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7~1304页。
3月29日,国民党召开“行宪国大”,选举蒋介石为“总统”、李宗仁为“副总统”,立即激起各民主党派强烈反对,声明概不承认。其间,毛泽东结束转战陕北,抵达河北阜平县城南庄,立刻提出筹建中央政府的具体步骤。4月25日,他致电在西柏坡的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通知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议题之一是:“邀请港、沪、平、津等地各中间党派及民众团体的代表人物到解放区,商讨关于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并成立临时中央政府问题。”《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04页。这表明毛泽东计划筹建政府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在解放区召开各民主党派及民众团体代表会议,商讨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问题;第二步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产生临时中央政府。两天后,他致信晋察冀城工部刘仁对计划做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邀请各中间党派及民众团体代表召开的会议,“名称拟称为‘政治协商会议’,开会地点在哈尔滨,开会时间在今年秋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143页。根据计划,中共中央于4月30日发出庆祝“五一”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同上书,第145页。筹建中央政府正式提上中共日程。
同时,毛泽东针对国内各政党动态,为“民主联合政府”确定了两个最基本的原则:
第一,“五一”口号发出前,国内一些主要民主党派率先提出同样主张。1948年1月1日,民革号召以民主政权代替蒋介石政权,“在普选产生之民主政权未成立以前,联合各民主党派及各界民主人士之代表组织联合政府,为过渡时期之最高政治机关。”《中国民主党派历史资料选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22页。1月9日,民盟发表宣言,愿与中共和民革共同奋斗,“彻底消灭独裁卖国的国民党反动集团”,“各民主党派联合起来,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1941—1949)》,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第317页。在中共与民革、民盟等一致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口号的情况下,政府应该以谁为主体,由谁来领导,急需从理论上做出明确规定。
毛泽东及时回答了这个问题。1月18日,他在党内一个决议中分析了新民主主义政权、国家、政府三者的关系,指出,新民主主义政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权。人民大众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而以工、农和其他劳动人民为主体。“这个人民大众组成自己的国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代表国家的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工人阶级经过自己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实现对人民大众的国家及其政府的领导。”《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67页。这是毛对“民主联合政府”确定的最基本原则。开始他对此的提法是:“共产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代表人物联合组成的政府”,《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65~266页。4月做了完整表述,即:“无产阶级领导的各民主阶级联盟的民主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05页。这就使各政党一致主张成立的“民主联合政府”,有了鲜明的阶级内容。
第二,“五一”口号表明,“民主联合政府”并非由中共一党包办。这是毛泽东确立的另一个基本原则。两个多月前,他曾一度考虑,新政权宪法草案内容,“以工农民主专政为基本原则”,《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66、268页。但很快做了改变。1948年1月,他在修改任弼时关于土改问题讲话时加写了重要的一段话:“杜斌丞是民主同盟的人,是一个民主分子,他被胡宗南杀死了,但是类似杜斌丞这样的人还是有的,有这样的人参加政府,使民主政府成为共产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代表人物联合组成的政府,而不是共产党一手包办的政府,这样对于团结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百姓一道奋斗是有利益的。”《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65~266页。不久,新华社晋冀鲁豫电讯中有“边区政务会议应尊重农代会筹委会的意见,应依据贫雇农、工人要求改进工作”等语,立即引起毛泽东注意。他当即为中共中央起草电报,批评指出:“像晋冀鲁豫这样大范围的政权机关不应只代表农民的,它是应当代表一切劳动群众(工人、农民、独立工商业者、自由职业者及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及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中等资产阶级、开明士绅)的,而以劳动群众为主体。因此,边区最高的政权机关是边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政府,而不是农民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政府。”《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68~269页。2月,毛泽东在党内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中,应当允许自由资产阶级及其政治团体派遣他们的代表参加工作”,同上书,第281页。3月又向党内通报:对于那些采用中共口号、反蒋反美、联共联苏的民主人士,“我们应当对他们采取团结的政策,对他们的某些错误观点则做适当的批评,在将来成立中央政府时,邀请他们一部分人参加工作是必要的和有益的。”《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8~1299页。
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