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建国后毛泽东对保持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探索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王启军 范晓娟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晚年毛泽东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探索

  “大跃进”运动,在经过了几年的实践以后,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的局面,这促使我们党和毛泽东开始认真冷静地思考一下问题,从1960年下半年开始着手继续纠正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以指导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1962111日至27日,“七千人大会”召开。会议中总结经验教训,其中重要的一条是由于几年来党内不少领导同志不够谦虚谨慎,违反了党的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的传统作风,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党内生活、国家生活和群众组织生活中民主集中制原则。毛泽东着重阐述了民主集中制问题。他认为,现在有些同志,对于马克思、列宁所说的民主集中制,还不理解。他指出:“如果真正犯了错误,这种错误是不利于党的事业,不利于人民的事业,就应当征求人民群众和同志们的意见,并且自己做检讨”。“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种方法,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而且是唯一的方法。”但是,如果没有充分的民主生活,没有真正实行民主集中制,就不可能实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这种方法。毛泽东主持的这次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是八大以来我党的历史上的又一次重要会议。尤其是毛泽东所采取的不同以往的开会方法及讲话精神,为这次会议圆满完成提供了重要指导。它对统一全党思想,纠正“大跃进”以来经济工作中“左”的错误,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全党和全国人民全面贯彻“八字”方针,克服经济困难,起了积极的作用。

  到了“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的初衷,是利用这场政治运动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国家不变颜色。他提出“一个无产阶级的党也要吐故纳新,才能朝气蓬勃”。朝气蓬勃,就是保持先进性。问题在于,由于错误地判断了党的政治状况,“故”和“新”颠倒,又采用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方式,使保持先进性的目的适得其反,一批坏人反而混了进来,党的组织和思想路线、优良作风都受到破坏,威望受到很大损失。

  在他临终一年多前,他还提出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被邓小平列为指导1975年整顿的“三项指示为纲”的第一项。毛泽东指出:列宁说,“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工人阶级一部分,党员一部分,也有这种情况。无产阶级中,机关工作人员中,都有发生资产阶级生活作风的。所以,林彪一类如上台,搞资本主义制度很容易。因此,要多看点马列主义的书。《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13414页。虽然这个指示在“限制资产阶级法权”方面对马克思、列宁的理论有所误解,对当时国家的阶级状况的估计也有较大失误,但是这表现了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未来会不会出现“工人阶级一部分、党员一部分”和“机关工作人员”产生新生资产阶级分子,贫富分化加大,导致无产阶级专政基础瓦解,成为“没有资本家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忧虑,体现了对广大人民的深切感情,所指出的共产党丧失先进性的危险性也是值得我们警惕的一种倾向。所以,即使这个时期,毛泽东的努力和思考也可以说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探索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命题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四、毛泽东在探索党的先进性建设中的局限性

  毛泽东在探索党的先进性建设中提出了大量极其宝贵的思想,但由于受当时历史实践的限制,他的这些思想仍不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的局限性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认识没有很好的做到与时俱进。生产力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体现,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首先要从发展生产力入手,而毛泽东同志更多关注的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二是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制度保障的缺失。他没有更全面的提出如何在制度方面保障党的先进性,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制度保障的认识是不完善的。三是对建国后先进文化建设的认识缺失。建国后,毛泽东同志提出“双百方针”等文化建设的原则,但对于如何进行先进文化的建设来不及做出系统的回答。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