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将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由武力解放台湾转变为和平解放,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斗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平解放台湾的重大决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进程中的重要的里程碑,为改革开放后党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和实施奠定了基础。
一、武力解放台湾决策的制定
党中央和毛泽东关于武力解放台湾的决策,实际上在解放战争后期就已做出。解放战争后期,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的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中共中央、毛泽东就估计到国民党将把最后的落脚点放在台湾,于是做出了解放台湾的战略部署,并明确提出了“解放台湾”的口号。1949年3月15日,新华社发表了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时评,指出:“中国人民(包括台湾人民)将绝对不能容忍国民党反动派把台湾作为最后挣扎的根据地。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任务就是解放全中国,直到解放台湾、海南岛和属于中国的最后一寸土地为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493页。)这是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共产党再次提出解放台湾的战斗任务。1949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发布《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50年的战斗任务就是“解放台湾、海南岛和西藏,歼灭蒋介石匪帮的最后残余,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1950年1月1日《人民日报》。)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党在当前的总方针就是:“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4页。)“解放台湾”成为首要任务。与此同时,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全国统一的军事机构——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人民解放军以陆军为主,建立了包括陆、海、空军,炮兵、装甲兵等各军兵种的军事力量。保卫新中国、解放台湾有了坚强的组织领导和强大的后盾。
在实践上,人民解放军也做好了攻打台湾的准备。早在1949年5月上海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就在筹划攻台战役,并从兵力配备上作了充分准备。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受命组织三野部队做攻台准备,并抽出第九兵团的第二十军、二十三军、二十六军、二十七军等4个军进行攻台训练。同年秋,计划投入台湾战役的兵力被确定为8个军,其中第九兵团的4个军为第一梯队。是年底,准备攻台的部队又增加到三野的第七、第九、第十共3个兵团的12个军,连同后勤支援人员,计50万兵力。其中,第七、第九兵团为第一梯队,第十兵团为第二梯队。(徐焰:《金门之战》,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16~119页。)华东沿海前线部队,已从实际上作好战前准备,投入战斗,解放沿海岛屿,扫清障碍,建立攻取台湾的前进阵地。
1949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厦门成为解放台湾的前进阵地。10月24日,人民解放军发起金门战斗。蒋介石亦“背水一战”,增兵死拼。解放军与之激战两昼夜。由于缺乏两栖作战工具和登陆作战经验,加之其他主客观因素影响,导致金门战斗失利。
人民解放军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投入解放其他岛屿的战斗。1950年5月,人民解放军对海南岛和舟山群岛等东南沿海岛屿的解放,进一步积累了渡海作战的经验,为解放台湾扫除了前进障碍。
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在物质上作好各种攻台的准备。到1950年春季,人民解放军已在长江以南各地修复、修建军用机场30多个,如上海龙华机场已修复备用。空军已有400架战斗机做好了战前准备;福州、厦门、汕头等港口集结了大量登陆舰艇、船舶随时准备起航。解放军进攻台湾的许多技术问题正在解决,军事准备工作进展顺利。如果没有意外情况发生,解放台湾指日可待。就连蒋介石也认为,在五六月间解放军之攻台“是不可避免”(江南:《蒋经国传》,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226~227页。)。
正当人民解放军准备攻打台湾之际,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一方面侵略朝鲜,威胁中国的安全;另一方面派其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炮制台湾问题,阻碍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的步伐。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人民以主要精力进行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斗争,解放台湾的任务被迫延迟了,武力解放台湾的计划暂时搁置。
二、由武力解放台湾向和平解放台湾的过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