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及贡献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钟瑛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五、提出要正确处理各种经济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十大关系,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此后,他又发表多篇文章和讲话,全面论述了中国经济建设中的各种关系。除本文上述的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外,毛泽东还强调了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如下关系:

  1)关于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旧中国的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占全国轻工业和重工业的70%,只有30%在内地。沿海工业,资金有余,科学技术先进,人才较多,力量雄厚,经验也比较丰富,只有好好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才有力量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因此,毛泽东提出:“必须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97页。历史证明了这个论断是完全正确的。沿海工业的适当超前发展,不仅支援了内地工业发展,也对改变历史上形成的那种不合理的工业布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2)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在帝国主义和敌对势力还存在的前提下,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必须有一定的国防力量,而且不能不加强国防建设。如何加强?毛泽东指出:“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费用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97页。

  3)关于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经济建设的利益放在首位,它是实现个人利益的前提和基础。毛泽东指出:“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同上书,第298页。,“不能只顾一头。无论只顾哪一头,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同上书,第301页。实践证明了,安排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积累和消费时,必须从满足人民生活需要这个基本前提出发,这对于纠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重积累轻消费的倾向,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农民生活,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4)关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毛泽东不赞成像苏联那样实行中央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他指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我们的国家这么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同上书,第275277页。同时,毛泽东认为既要反对片面强调高度集中统一的倾向,又要反对那种不服从统一指挥而搞绝对独立的无政府主义倾向。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还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管理方面的有益经验可供借鉴,“处理好地方和中央的关系,这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国大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有些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很注意的。它们的制度和我们的根本不同,但是它们发展的经验,还是值得我们研究。”同上书,第276页。

  5)关于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极为重视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学习外国的经验,并明确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他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同上书,第312页。同时他还特别提出对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态度,指出:“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14页。这说明,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时期,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思路就是宽阔的、开放的。这个思想对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有着极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毛泽东明确指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各种关系,“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同上书,第293页。什么是国内外的积极因素呢?他进一步指出:“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做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同上书,第293294页。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和组织路线在经济建设上的高度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重大贡献。

  六、结语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既借用了苏联的许多做法,又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尽管在这个探索过程中经历了太多的曲折,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否定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贡献。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做了直接的思想理论准备和经验的准备。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