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确立把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战略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在提出中国工业化问题的同时,逐渐提出了“现代化”的概念和设想。可以说,毛泽东在探索一条不同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同时,为此后不久变工业化的目标为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提供了思想前提。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以后,在经过毛泽东修改和审定的《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明确提出了现代化问题。该提纲指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可以促进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就可以建立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进一步推向前进,首次明确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思想,提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同时,又特别强调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他说:“只有依靠重工业,才能保证整个工业的发展,才能保证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才能保证现代化国防力量的发展。”《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78页。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毛泽东日益明确地将实现现代化确定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战略目标。在1956年中共八大制定的党章总纲中明确规定了“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现代化的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要求。
此后,随着毛泽东、周恩来等最高领导人认识的深化,“四个现代化”内容也有所变化和发展,并逐步将国家富强的战略目标从工业化转变为四个现代化。1959年末至1960年初,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笔记中,毛泽东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至此,“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口号就全面地完整地提出来了。1960年3月,毛泽东在同尼泊尔首相的谈话中,再一次对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做了重申。他说:“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安下心来,使我们可以建设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2页。1964年12月,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公开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即“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63页。从此以后,“四个现代化”就成为鼓舞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宏伟目标和精神动力。
虽然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几经曲折,但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最高领导人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设计的“四个现代化”的总体战略目标,确实是中国人民的符合国情的理想选择。它是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重大贡献,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五、提出要正确处理各种经济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