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提出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毛泽东在确定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又解决了通过走什么样的具体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问题。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起来,突破苏联模式,提出了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毛泽东在领导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时,便把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过渡时期的主体提出来,并通过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来实现,确保了中国工业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了具体的现实的目标。
在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中国不能因循苏联工业化的道路,片面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而应走在大力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基础上去发展重工业的道路。这里实际上已经涉及到开辟一条不同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论十大关系》强调了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是实现中国工业化最重要的问题。毛泽东不仅阐述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辩证地分析了发展农业、轻工业和发展重工业的关系,而且明确指出了农业是重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这是一个突破苏联模式的创造性的思想,为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迈出了起始的一大步。在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毛泽东则明确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这一科学的概念,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提出“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30页。。毛泽东已充分认识到所谓工业化道路决不是工业本身的问题。至此,可以说,毛泽东基本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同时并举”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思想的一大特色,较之以前的思想又前进了一大步。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体战略思想。1962年中共中央把毛泽东这一思想,概括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这是对以往提出的思想的一个新概括,使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思想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毛泽东强调中国工业化必须建筑在农业基础上,这就区别于资本主义工业化和苏联工业化的道路,从而独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既能实现工业化又能发展农业生产,既能实现国家富强又能使包括农民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在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工业化建设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基本上建立起独立完整、门类较为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包括能源、冶金、机械、化工、电子、航天、航空和各类轻工业,工业具备了一定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初级工业化,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为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确立把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战略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