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略论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吴萍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特别是1952年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以后,中国面临着如何发展经济的重大抉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借鉴苏联的经验,通过探索和实践,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了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

  一、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形成和原因

  20世纪50年代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以“一五”计划为标志。这个经济发展战略,可简单概括为:主要依靠国内积累建设资金,从建立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入手,高速度地发展国民经济;实施“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出口一部分农产品、矿产品等初级产品和轻工业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并用国内生产的生产资料逐步代替它们的进口;改善旧中国留下的工业生产布局极端不合理和区域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畸形状态;随着重工业的建立和优先发展,用重工业生产的生产资料逐步装备农业、轻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随着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以及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逐步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逐步改善人民生活。

  这种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高速度发展为首要目标。由于中国经济不仅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了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并为实行社会主义奠定物质基础,从建国之始,中国共产党就将高速度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1953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即提出:“我国的工业化的速度需要大大超过任何资本主义国家所曾经历的速度,而采取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在工业化和工业发展过程中的那种高速度。”

  2)优先发展重工业。由于旧中国经济落后和发展极端不平衡,尤其是能源、钢材、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基础薄弱、分布不合理,使得重工业成为50年代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由于受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的影响,再加上朝鲜战争使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党内几乎一致地将迅速发展重工业放在优先突出的位置。

  3)以外延型的经济发展为主。外延型的发展是指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是靠增加生产要素。由于当时我国的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低,而像我国这样一个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的落后大国,如果要求以很快的速度发展经济和迅速实现工业化,就必然要导致大批地建设新项目,扩大工业经济规模和比重。

  4)从备战和效益出发,加快内地发展,改善生产力布局。我国原有工业的地区分布极不合理,据1952年的统计,沿海各省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26%,其中仅上海、天津、沈阳三市的工业总产值即占全国的35%。这种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半殖民地特征的畸形布局,对于原料和市场都面向国内的工业来说,显然是不合理不经济的,同时出于备战考虑也是不安全的。因此,“一五”计划的投资,即根据上述原则,除了国防军工企业大多数都建在内地外,新的工业基地基本上都放在了京汉路以西(包括京汉路上的城市)和长春、吉林以北。其后的“二五”和“三线建设”,更是将发展内地工业和交通放到了突出地位。

  5)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目标,实行进口替代。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大国,外部受到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再加上后来中苏关系恶化,使得我国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因此在对外贸易方面要实行“进口替代”政策。

  上述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如果仅从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的主观认识方面寻找原因,显然是不科学的,50年代的中国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经济发展战略,是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和社会背景的。首先,这种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是与建国初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分不开的。建国之初,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是积贫积弱的国民经济和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中国是一个有5亿人口的大国,按人口排世界第一,按国土面积排世界第三,但是按人均国民收入则位次很落后。1952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人均工业产品产量为:钢82公斤,煤724公斤,原油242公斤,电448千瓦/小时;而同期我国人均产量仅为:钢2公斤,煤115公斤,原油08公斤,电13千瓦/小时。国家统计局编:《奋进的四十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年版,第470页。我国不仅经济落后,现代工业所占比重很低,而且重工业尤其落后,正如毛泽东所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页。这种与大国地位极不相称的经济落后状况,是导致新中国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的基本原因。第二,这种发展战略的形成,还与苏联的榜样作用有很大关系。我们知道,中国民主革命的成功,是学习苏联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同样,我国在革命成功后如何实现工业化问题上,也与苏联当时的情况相似,如不能靠对外侵略和掠夺来积聚工业化资金,面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在1955年苏联国内问题“揭盖子”以前,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是赶超战略的成功典范,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的胜利所证明,受到世界瞩目,这对于同是共产党领导的、同样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同样要实施赶超战略的中国来说,苏联经验具有太大的吸引力了。在经济建设方面向苏联学习,走苏联创造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是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政策。第三,这种发展战略的形成,与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有一定关系。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后,中国被迫卷入战争,由此导致中美两国的直接对抗和来自西方的威胁(1840年以来这种威胁几乎没有停止过)。这种国际环境和历史教训都迫使中国必须加强国防力量,而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尽快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则是加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经济措施。

  二、1956年以后党对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新探索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