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新民主主义过渡问题的理论探索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王瑞芳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过渡时期总路线,简称为“一化三改”,要点为“一体两翼”。“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过渡构想做了许多重要改变:

  第一,改变了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然后才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本身就是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日,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开始之时。对此,毛泽东在审定和修改《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稿时说:“标志着革命性质的转变、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的东西是政权的转变,是国民党反革命政权的灭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5页。第二,改变了先实现国家工业化,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设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步进行,认为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第三,改变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主要是利用、限制、发挥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在条件成熟时再用和平的有代价的方法收为国有的设想,提出了对资本主义经济必须全面实行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方针,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的轨道。第四,改变了先实现农业机械化,再实行农业集体化的设想,认为在没有农业机械化的情况下,经过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互助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形式,也可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五,改变了在1520年后一举消灭资本主义,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设想,提出从1953年起,用大约15年的时间,逐步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朱乔森、李玲玉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74页。与此相适应,毛泽东及中共中央对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中共中央原来认为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与封建残余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主要矛盾改成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主要任务虽然提出要同时实现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但实际上是把社会主义改造放到了首位。

  毛泽东及中共中央的这种转变,是当时中国实际情况的反映。毛泽东及中共中央在新中国成立后仅仅三年,就改变了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而决定向社会主义过渡,是有充分理由的。

  第一,1949年以前,中国基本上仍然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工业产值只占10%左右。由于没收官僚资本,使旧中国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的80%成为国营资产,全国银行也基本上由国家经营,国家手中掌握了巨大的经济力量。而且,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营经济有了很大增长,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对此,刘少奇做过很好的分析:经过三年恢复时期,“中国现在工业生产总值(不包括手工业),国营企业已占673%,私人企业只占327%。而在1949年国营只占438%,私人占562%。”“再过五年,即我们执行了第一个五年经济计划之后,在工业中国营经济的比重将会有更大的增加,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比重则会缩小到20%以下。”“在10年以后,中国工业将有90%以上是公有制的,私人工业不到10%,而这些私人工业又大体都要依赖国家供给原料、收购和推销它们的成品及银行贷款等,并纳入国家计划之内,而不能独立经营。到那时,我们就可以将这一部分私人工业不费力地收归国家经营。”《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41页。正是基于这种分析,毛泽东才在19529月中央书记处的会议上提出1015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

  第二,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依靠力量,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主要方法和途径是进行有计划的工业建设,这就不能不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发生矛盾和冲突。在恢复国民经济过程中,不法资本家与国营经济进行了几个回合的较量,对毛泽东及中共中央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在1952年的“五反”运动中,资本主义唯利是图、不择手段追求暴利的本性暴露无遗。在私营企业中偷税漏税、偷工减料、盗骗国家财产、盗窃经济情报和行贿等违法行为,急剧增加。据上海、天津等八个城市统计,后来参加“五反”运动的426686户私营工商户中,有上述违法行为的是322757户,占7564%。李定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第8485页。这些现象表明: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后,如果不适时地把社会改革推向前进,新民主主义社会就会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因此,在“一五”计划开始之际,毛泽东很容易考虑采取改造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办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

  第三,经过三年的经济建设实践,中共中央逐步找到了对私人资本主义和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逐步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办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