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建国初期毛泽东等人选择计划经济的历史原因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蔡天新    来源: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6-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毛泽东等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选择计划经济的实践依据

  毛泽东等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选择计划经济,是缘于苏区和解放区的经济建设经验和前苏联在经济建设中所取得成功实践。

  首先,苏区和解放区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成为毛泽东等人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实践依据。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进行了一系列的计划经济的尝试。20世纪30年代初,党中央就在中央苏区积极开展经济建设探索,中央红军一方面帮助民众发展生产;一方面积极创办公营企业,发展公营经济。毛泽东曾经在《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一文中指出:“县区党政工作人员在财政经济问题上应以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帮助农民增加生产,然后以百分之十的精力从农民取得税收。”(《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11页。)在军工企业方面,中央红军创办了兵工厂、被服厂、织布厂等。苏区政府也办有煤矿、钨矿等民用企业。当时由于处在战争年代,这些企业都实行军事管制,在生产计划、原料供应、物资调配、产品分配、人事管理等方面,均采取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从而形成了中国计划经济的雏形。正如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报告中所强调的那样:“我们的经济政策的原则,是进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须经济方面的建设,集中经济力量供给战争,同时极力改良民众的生活,巩固工农在经济方面的联合,保证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争取国营经济对私营经济的领导,造成将来发展社会主义的前提。”(《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0页。)在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新四军为了克服经济困难,也在延安、皖南等革命根据地,创办了枪械厂、纺织厂、被服厂、制药厂、食品加工厂和红军农场等,这些战时企业都采取计划经济,且取得了显著效果。进入解放战争后,随着解放区的不断扩大,人民解放军开始接管大中城市。毛泽东为了积累城市经济建设经验,派陈云、张闻天等人在哈尔滨、沈阳、长春等大城市进行经济建设试点,对城市经济实行一段时间的军事管制,统一财经、金融政策,筹建国营大、中型企业,对粮、油、棉、煤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实行国家专营。这些计划经济管理措施,在新旧政权交替期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建国后的经济体制选择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

  其次,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成为毛泽东等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选择计划经济的主要实践依据。前苏联建立新政权后,实行了计划经济,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发展速度。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前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率高达345%,这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都望尘莫及的。特别是经过二战的摧残,前苏联的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几乎是在一片废墟上开始建设。但在短短的11年间(19451956年),计划经济发挥了巨大优势,前苏联通过计划经济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技术,进行重点项目建设,不但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而且率先发射了人造卫星,进入了太空。而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虽然在战争中发了不义之财,但仍然摆脱不了经济危机的困扰,各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都不超过个位数。同时,在斯大林执政期间,还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的经济、技术援助,帮助中国援建了156个重大项目。这种大规模的国际援助,特别是技术上的援助,是任何帝国主义国家都办不到的。所以,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派刘少奇专程到苏联取经,特别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计划管理、金融政策、财经措施、统计方式等方面,几乎全部套搬了苏联模式。这是历史的选择。

  三、毛泽东等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选择计划经济的客观依据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