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若干经济理论和观点再探析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陈东林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抓革命,促生产”

  “文革”中,毛泽东试图解决经济问题的一根思想主线,就是“抓革命,促生产”。

  首先,他反复强调要“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在经济领域出现极为混乱的状况时,他总要采取各种强制措施使其保持相对的稳定。1966年8月,毛泽东在他审改多次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中,第一次提出了“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1967年上海爆发“一月夺权”风暴,毛泽东又指出:“要抓革命促生产,不能脱离岗位来搞革命嘛。”2月,他要求实行“三支两军”。其中除了“支左”外,“支工”、“支农”、“军管”、“军训”都是为了保护生产和工作继续进行。3月,他又两次批示:军队不但要协同地方管农业,对工业也要管。军队不能坐视工业生产下降而置之不理。“一切秩序混乱的铁路局,都应该实行军事管制,迅速恢复正常秩序”,“此外,汽车、轮船、港口装卸,也都要管起来。只管工业,不管交通运输,是不对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67页。。

  1974年10月,毛泽东指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已经八年,现在,以安定为好。全党全军要团结。”11月又提出:“把国民经济搞上去。”邓小平抓住这一有力支持,在1975年开展了大规模整顿,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好形势。虽然毛泽东不能容忍对“文革”的否定,发动了“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但他并不允许像“文革”初期那样冲击经济领域。经他批准,1974年7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通知》,要求擅离职守的人员必须返回工作岗位;把停工停产的行为说成是“反潮流”、“不为错误路线生产”的错误言论,必须加以批驳。1976年2月中共中央又传达毛泽东指示,运动“主要限于学校及部分机关,不要搞战斗队,主要是党的领导。不要冲击工业、农业、商业、军队”。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771页。

  其次,毛泽东在处理“革命”与“生产”关系时,又始终坚持一个偏执的原则:必须把“革命”放在首位,用“革命”促“生产”,不允许为生产而抓生产。由于他所说的“革命”,在当时主要是指“文革”,因此,所谓“革命”与“生产”的矛盾,代表了“文革”期间多数情况下的冲突。

  早在1966年1月,就开始了“突出政治”是落实到“人的思想革命化”还是生产业务的争论。《人民日报》与《解放军报》各发表数篇社论,发生了论战。邓小平在全国工交会议上表态说:政治要统率业务,但是政治挂帅的结果,一定要落脚到生产上。毛泽东则在南行途中讲话说:我们不少同志,长期重业务、轻政治,谈起生产来津津有味,而对阶级斗争懵懵懂懂,兴趣不大。随后,《人民日报》的社论被批判为“反对突出政治”的“二元论”。“文革”开始后,在起草“十六条”时,原写为“文化大革命,就是为的要使各项工作做得更好……”,毛泽东将其改为“文化大革命,就是为的要使人的思想革命化,因而使各项工作做得更好……”进一步表明了他的态度。

  “文革”全面发动后,与生产的第一次大冲突是1966年11月的全国工交计划座谈会。国务院和各部委负责人主张工矿企业不搞“四大”,工人八小时以外“闹革命”,不搞群众组织和串联。中央文革小组则坚持要工矿企业也开展“造反”。11月10日王洪文等人制造了上海安亭事件,毛泽东明确赞成了张春桥先斩后奏的支持“工总司”造反的行为。从此,“文革”的动乱扩大到整个工交企业,农村运动也由“四清”转入造反夺权。

  林彪事件后,周恩来在毛泽东支持下,纠正了经济领域的部分极左错误。但不久,毛泽东又认为这是只抓小事,不抓大事的“倒退”。1973年5月毛泽东指出:各级领导同志不能只注意生产,不注意路线,生产当然要抓,但要注意路线问题。上层建筑搞不好,人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生产就搞不好。谭宗级:《周恩来与中共十大》,《国史研究参考资料》1993年。7月,他又批评说:“大事不讨论,小事天天送。此调不改动,势必搞修正。”这一批评也写进了中共十大报告。

  1975年,邓小平主持整顿取得成效后,毛泽东不能容忍他系统地纠正“文革”的错误,发动了“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他批判说:“安定团结不是不要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这个人是不抓阶级斗争的,历来不提这个纲。还是‘白猫黑猫’啊,不管是帝国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一度好转的经济形势又急转直下。

  毛泽东“抓革命,促生产”思想中另一个误区,是他把人的精神作用拔高到一个不恰当的地位,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应该说,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中,我们党正是按照这一理论,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取得了不断的胜利。然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有限的,不能不取决于后者的根本变化。毛泽东晚年的失误,在于他一方面在宏观指导上承认这一原理,另一方面又在具体政策上往往过分地强调人的精神、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作用。在“文革”中,他更是多次谈到:“物质是必要的,但并不需要那么很足。”顾龙生编著:《毛泽东经济年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642页。

  同时也必须看到,这是当时客观条件所局限的。中国的落后国情和20世纪60年代外部环境的封锁,也决定了当时经济建设必须较多地依靠人的奋发精神。如1964年制订“三五”计划时,农业和国防建设投资发生矛盾,毛泽东不得不改变了原来的安排,提出农业投资不要那么多,要靠大寨精神,自力更生。

  “抓革命,促生产”是毛泽东的一把双刃剑。他的根本失误在于,“文革”根本不是一场革命,因而也不可能促进生产,只能破坏生产。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文革”期间经济形势的特点:一方面,经济建设遭到了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经济建设还在进行,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四、下放经济管理权,开拓对西方经济引进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