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20世纪50年代针对能源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状况,重点开展了能源、冶金等重工业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阐明这一时期中国能源工业的发展历程,深入分析当年艰苦创业的辉煌成就及其影响,并揭示其对我国能源现代化建设的借鉴意义和深刻启示。
一、50年代初国家能源工业建设方针的制定
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能源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能源工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矿山、电站遭受战火破坏,开工严重不足,技术设备陈旧落后,技术人员奇缺等严重问题,而且能源工业布局不合理,能源消费模式单一,能源消费绝大部分是煤炭、石油、水利、电力、天然气比重很低;煤炭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石油工业主要在西北,电力工业集中在几个大城市,这种落后状况不改变将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
新中国建立后面对能源工业这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首先狠抓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努力使原有的煤矿、油田、发电站恢复生产;随后在前苏联的援助下,着手设计新中国能源工业的发展规划,积极准备开展大规模的能源工业建设。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燃料工业部,主管煤炭、电力、石油工业的生产建设工作。陈郁被任命为第一任部长。该部下设四个总局,即煤炭总局、电力和电网总局、石油总局(1950年成立)、水电总局(1953年成立)。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亲自领导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在“一五”计划制定的各项具体任务中第一条就是“建立和扩建电力工业、煤炭工业和石油工业”。该计划明确指出:能源、钢铁、有色金属、化学、机器制造等“这些新建设的逐步完成,将使我国能够在社会主义大工业的物质基础上改造我国国民经济的原来面貌。”《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11页。
为改变电力工业基础非常差的情况,1950年召开了全国电业会议,会上确定的基本方针是:要“保证全年安全发、送电,并准备有重点地建设两三年内工业生产所需要的电源设备。”《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49~1952)》工业卷,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年版,第210页。“一五”时期国家对电力工业建设采取了火电、水电并举,以发展火电为主(包括热力和电力联合生产的热电站),同时利用已有的资源进行水电的勘测和建设的方针。“一五”计划中拟开工兴建大中型发电工程92项,输变电工程15项,全部设计能力达406万千瓦,五年内增加发电能力205万千瓦。在92个电站中,火力电站76个,水利电站16个,这些电站将采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和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标准来设计,并以这些大电站为主宰全国各地区组成大小10个高压电网。
为改变煤炭工业的落后面貌,燃料工业部成立一个月后,召开了全国煤矿会议,分析了主要煤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拟定了全国煤矿生产的方针、计划和任务。会议确定“今后我们的煤矿工作除应以大力生产和恢复外,还需要建设若干新矿井,这样才能保证供应几年后工业发展的大量用煤。”《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49~1952)》工业卷,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年版,第208页。在“一五”计划中,对煤炭工业制定的建设方针是:新建与改建相结合,以改建为主。尽力恢复改建和扩建原有矿区,发挥原有煤井和洗煤厂生产的潜在力量,迅速增加煤炭产量,同时积极开发兴建一批新矿区。计划“五年内开始建设的179个煤矿采掘单位中,由旧井恢复和改建的有57个,完成新建的矿井122个。”预计五年内“新增加的生产能力共为5385万吨,约为1952年底全国煤炭生产能力的6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45页。
旧中国石油工业比煤炭、电力工业更落后,解放前全国用油几乎全部依赖国外进口。为改变这种状况,1950年4月,燃料工业部召开第一次全国石油工业会议,这次会议制定的基本方针是“在三年内恢复已有的基础,发挥现有设备的效能,提高产量,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勘探与建设工作,以适应国防、交通、工业与民生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49~1952)》工业卷,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年版,第210页。会议决定为了大力开发石油资源,“首要任务是选择重点迅速进行探勘工作”,先从甘肃地区进行地质调查勘探,然后向陕北、四川地区扩展。在“一五”计划中石油工业建设单位有13个,原油产量制定的指标是由年产量436万吨增长到2012万吨,1957年比1952年要增长46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29页。
在20世纪50年代能源工业建设中,前苏联在技术、资金、设备方面给了中国巨大帮助。在苏联援助我国建设的156个大型工业项目中,能源工业项目共占52项。其中煤炭工业25项,占项目总数的六分之一。董志凯、吴江:《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156项建设研究》,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336页。电力工业25项(其中火电23项,水电2项),亦占项目总数的六分之一。同上书,第345页。石油工业2项,即兰州炼油厂和抚顺第二制油厂。这些新建的能源工业项目在分布上照顾到内地能源工业的发展,目的在于尽力改变旧中国能源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与此同时,为了加快能源工业建设,国家加大了能源基本建设的投资。五年累计投资714亿元,占全部工业建设投资的285%,占同期重工业投资的336%,其中煤炭工业投资2968亿元,石油工业投资1198亿元。彭敏主编:《当代中国的基本建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0页。国家还在技术引进和人才配备上支援能源工业的建设,50年代初中国派往苏联留学人员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和燃料工业系统。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的这些发展规划及具体措施,为我国能源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
二、20世纪50年代能源建设的主要成就及深远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