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泽东科技思想的战略意义
毛泽东科技战略思想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在毛泽东时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的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业绩。1965年9月17日,首次在世界上成功地采用人工方法合成牛胰岛素。1964年6月,我国研制的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成功,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反映了毛泽东科技思想的历史价值。邓小平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9页。
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的结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毛泽东科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技理论与中国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为邓小平科技思想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1975年,在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中科院曾经撰写了《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比较系统地把毛泽东革命科技路线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十个方面:关于科技工作在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中的战略作用的思想;关于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奋斗目标的思想;关于建立一支庞大的无产阶级科学技术队伍的思想;关于发挥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的创造精神的思想;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生命线的思想;关于科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的关系的思想;关于自力更生与学习外国先进科技的思想;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的思想;关于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的思想等。《提纲》指出,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包括作为它的组成部分的革命科技路线,是指引我们的科技工作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灯塔。 参见《胡乔木传》编写组:《邓小平的二十四次谈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1~173页。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正是在继承毛泽东科技思想的基础上,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邓小平科技思想,体现了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品质。“始于毛,成于邓”。毛泽东科技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