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国初期的环境整治
1949年秋天,苏联专家建议整理北京旧有下水道,迈开了改善城市环境卫生的第一步。苏联专家高莱托夫认为,旧有的地下沟是笔很大的财产,修建新沟的费用比清除和整理旧沟所需的费用要贵得多,不能轻易废弃旧沟。他还亲自钻入沟内察看研究,发现沟砖被侵蚀的程度很小。经过研讨,苏联专家的意见被采纳。《北京市的河道、下水道、粪便、清洁(资料)》,北京市档案馆档案(136—1—12)。
经过调查研究,北京市政府初步了解了全市下水道的流域系统和管道的位置、类型、出口等具体情况。在1950~1952年恢复时期,很快疏浚了旧有全部下水道,添建了若干新的下水道,解决了严重的积水问题。《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1956)》,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年版,第564页。旧下水道的整修只用了相当于新下水道造价1/4的费用,基本上解决了内城1/2地区的积水与污水下泄问题。
历史上北京的天然与人工河流湖泊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水系,建国前后,由于以往的统治阶级对河湖水系弃之不管,以致日益淤塞。从1950年开始,人民政府采取了以疏浚为主并在原有地形上增辟水面的办法,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全市河湖水系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疏浚与治理。经过3年建设,北京市旧有下水道已全部掏挖整修,加上新建的下水道,全市绝大部分地区都有了下水道干线,总计受水面积达全市总面积的945%,为迅速排水创造了条件。
建国后北京市环境卫生的改变集中体现在龙须沟所在第七区(现为崇文区)的变化上。长期以来,龙须沟、粪场、坟地、苇坑被称为该区的四大公害。龙须沟工程实施以后,龙须沟换了模样,1951年,破烂不堪的金鱼池被整治一新,成为风景区(后随着城市的发展金鱼池被填平)。1952年,市卫生工程局等单位对龙须沟下游常年积水的洼地、苇塘进行了整治,依势修成了人们休闲的公园——龙潭湖公园。崇文区的粪场和坟墓等也得到了清理,该区无人管理、无人祭扫的坟墓多达37420座,其中无主坟墓32504座,经过市、区两级政府的努力,通过分批迁移,几个月的时间内全部坟墓(除个别须保留的以外)都迁出了区外,并治理了183处粪场。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艰辛的起步》,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66、67页。
建国初期的环境整治,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劳动人民的居住区受到了格外的关注,他们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社会效果。
四、《龙须沟》的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