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莫斯科出版了《中国和俄罗斯:经济改革的发展》,对俄中两国的社会经济改革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对中国和俄罗斯正在进行的转型进程进行了研究。
2004年,莫斯科大学亚非国家学院出版了一本文集《中国在新阶段的革命和改革:探索发展的道路》。在这本文集中,ВГ格尔布拉斯的文章《中共十六大——社会与国家发展的新路径》和ОЮ亚当斯的文章《中国的反腐斗争:新趋势》等很有吸引力。
2004年,КА科卡廖夫出版了《政治制度和中国的现代化》一书,对中国在改革阶段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进程的主要趋向进行了分析。2004年,还出版了一本文集《中国在1978—2002年市场改革的社会后果》。
2004年,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特意出版了一本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的专集,其中收集的系列文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在55年期间的发展进行了简单梳理,对改革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对中国建国后55年的重大事件作了详尽的大事记。
2005年,АВ维纳格拉多夫编辑出版了一本专著《现代化的中国模式——进一步寻找认同感》,这本书在2008年还再版过一次。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以经典的和现代政治理论为依托,对中国的现代化问题进行了综合思考。
2005年,德·А斯米尔诺夫出版了一本专论《中国现代化的思想政治建设》,对20—21世纪之交当代中国领导层对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进行的完善和领导层自己所做的探索进行了考察。不久,就出版了一部集体研究成果,《中国:发展所应面对的威胁、风险和挑战》。在这本书中,对中国的发展目前所面临的威胁、风险和挑战进行了综合分析,对中国国内有可能出现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的可能性,及其对中国本身和全球经济和政治即将带来的后果进行了估计。
2005年,ЛД博尼出版了一本很厚重的书,《迈向市场道路上的中国农村》。在本书中,对中国农村在1978—2004年期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模式过渡的进程进行了综合研究。作者揭示了这一模式的基本规律性及其特点,把这一问题与人口问题、土地问题和粮食问题互相结合在一起进行考察。
2006年,历史学博士ВН乌索夫出版了俄罗斯历史上第一部两卷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第一卷写的是1949—1965年的历史;第二卷写的是1966—2004年的历史。这部两卷本历史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利用了大量俄罗斯和国外的以前还尚未公开进入学术领域的部分材料,对中国在建国后55年期间的历史和最主要的政治思想活动进行了考察。
在研究中国的社会政治历史的同时,对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进行预测也是俄罗斯学者极为关注的一个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有2002年出版的《把中国变成一个超级工业化国家的战略》和季塔连科院士与经济战略研究所所长、经济学博士库泽克合写的《2050年前后的中国:共同发展战略》。《2050年前后的中国:共同发展战略》于2006年出版,这本书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文化和宗教发展及武装力量进行了分析,对中国的对外政策进行了考察,对中国2050年前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
在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同时,学者们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在1949—2004年期间的党史进行研究,其中最为著名的有ЮМ加列诺维奇于2006年出版的《胡锦涛的座右铭:中国的社会和谐》和НЛ玛玛耶娃2007年出版的《党和政权:中国共产党和政治体制改革》。在前一本专著中,作者认为,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产党走过了“曲折的”发展道路,逐渐摈弃“法律上的虚无主义”,法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比较欠缺的,在建设政治制度的同时,要考虑中国的特色。玛玛耶娃对执政党在最近30多年的活动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较之于苏联在过去的“停滞”时期,中国共产党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阶层和管理层对即将发生的变化表现出了更强的心理准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共产党和政治体制变化的开端与加强对管理层和普通党员的党内党外监督是同步进行的,限制对某些政治问题的辩论。而在最近30年来,国家和党的生活中腐败现象大幅度增长和蔓延,尽管近几年反腐败斗争的力度持续加大,但腐败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将构成潜在的严重威胁,会对国家局势的不稳定火上浇油。
2007年,历史学博士ЛС佩列洛莫夫出版了《孔子学说与中国当代的战略方针》,对1972—1974年的批林批孔运动、对孔子学说对中国当代政治文化和国家现代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2007年,ВГ甘申出版了《俄罗斯与中国的公民社会建设》;同年,莫斯科还出版了《1978—2005年改革进程中的政治体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ВФ博罗季奇出版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俄罗斯和中国政治体制转型问题:比较分析的经验》。
最近几年出版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学的文章集,其中有不少是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文章,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一直在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已经出到了2008年。
2007年,莫斯科大学亚非国家学院出版了一本国际学术会议文集:《中国崛起对全球和地区稳定的意义》,其中分析了中国崛起的内部和外部因素、胡锦涛时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政治体制发展的趋势、中国政治体制民主化的前景、中国崛起的全球因素。在这本文集中,АВ罗曼诺夫对“和谐社会”的理念和中国的当代局势进行了分析;ЯМ贝格尔对中国政治改革的前景进行了分析;ОН博罗赫对胡锦涛时代的经济辩论进行了分析;ВГ格尔布拉斯关注的是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取得这些成就所付出的代价;ВВ拉佩尔金娜分析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方面;ВС米亚斯尼科夫展望了俄中战略伙伴关系的新前景;ВА科济列夫指出了俄罗斯在中国腾飞战略中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