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内容。它是对中国文化传统中和谐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对中国、印度等国在20世纪50年代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和发扬,它集中体现了现阶段以和平、发展、合作为旗帜的中国外交思想。
“和谐世界”首先强调在政治上国家、地区、集团之间应该和平共处,而不以武力相威胁,应该和平解决争端,在国际事务中,按照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办事。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独立自主,世界上的事务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通过多边的集体协商来解决。在安全方面,各国应该相互信任,共同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在经济上,世界各国在经济交往中应该以公平为基础,以互利为原则,实现平衡、有序、协调发展,使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受益,达到共赢、共荣。在生态上,各国应创新发展模式,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文化上,应鼓励文明的对话,主张不同文明求同存异,相互学习。世界上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该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中融合而非同化,在求同存异中谋求共同发展。
维护和平是构建和谐世界的最基本的要求,也一直是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内容。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基于现实的需要。胡锦涛主席指出:“和平是人类社会实现发展目标的前提。没有和平,不仅新的建设无以推进,而且以往的发展成果也会因战乱而毁灭。无论对于小国弱国还是大国强国,战争和冲突都是灾难。”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上的演讲,2005年9月16日《人民日报》。在过去的60年里,中国外交战略虽有过数次重大的调整,但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及和平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等主张。在当前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国际关系中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加强的大背景之下,中国更是不会放弃和平的外交方针。这是中国实现发展目标的需要,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也符合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的各项事业有了巨大发展,在对外关系上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安全等方面同国际社会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密切联系。与此同时,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之间的相互交织和相互影响也更加明显。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营造外部环境的能力有所增强,但中国的发展和安全也越来越受国际因素的影响。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与各国的关系既处于深化合作期,又处于摩擦多发期。这就更需要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没有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人云亦云,不能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就难以发挥自己独特的影响力。没有和平友好的外交方针,就无法为自己在国际上赢得更多的支持和理解,也无法为进一步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实践证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世界人民的真诚愿望,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外交政策,而且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也为中国外交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极大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为中国赢得了普遍声誉。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也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