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九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自下而上”:集体化时代中国农村社会研究的社会史视角
发布时间: 2011-10-19    作者:行龙    来源: 2010-10-19
  字体:(     ) 关闭窗口

  初期人民公社体制的最大特征是“一大二公”和“一平二调”。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全部为集体所有,分配采取供给制,即在公社范围内实行贫富平均分配,公社以上各级政府可以无偿调拨生产队乃至社员的人力物力。在还来不及回味高级社的滋味时,广大农民已开始品尝人民公社“共产主义天堂般”的生活。打破社、乡、甚至县界的大兵团水利工程建设;贡献小家庭内的锅碗瓢盆土法炼钢,甚至徒步到数十里外的山上找矿、挖煤、砍树烧炭、炼钢;深翻土地,开荒种田;妇女脱离家庭劳动,投入生产第一线;公共食堂集体大锅饭,田间地头份饭送饭等,整个一个生产集体化、生活社会化、行动军事化、分配平均化的“共产主义大协作”。

  人祸与天灾相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烟尘未消,1959年遭受了大面积的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遇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困难。于是有了1962年9月十届十中全会通过的《农业六十条》:公社、大队的规模开始缩小;基本核算单位由原来的生产大队下放到生产小队;分配制度上取消供给制和公共食堂;允许社员经营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农民、农村、农业在经过一番“共产”和困难后稍有舒缓。困难时期对农村社会带来很大影响的另一个政策是2600万城镇人口下放农村,它既是全民大炼钢铁大办工业,增加生产任务而大招工所必需,又是面对困难不得不采取的措施。正式工、合同工、临时工开始在那个时候出现,“六二压”成为一批特有的群体。接着就是继高级社后期“整风整社”为主的社教运动后,1963年开始的以“四清”为主的整风整社的第二次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两个阵线在农村社会更加分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大气候日益逼近。

  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农村社会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农业学大寨运动。农业学大寨仍然属于人民公社体制内的事件,但其严重的政治化倾向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平心而论,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并没有什么过错,但大寨的一些所谓经验,如没收或者减少社员自留地,限制农民所有家庭副业;自报公议,评工记分的计酬办法;坚持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社队合并等等做法,在那个年代却成为阶级斗争的附属物,大寨经验成为不得违背的金科玉律,一刀切地向全国各地推广,甚至后来发展到“普及大寨县”,使得农业学大寨染上了浓厚的“左”倾色彩。大寨所属的山西省,在树立典型、推广经验的整个学大寨运动中,更是不甘人后,直到1980年联产责任制才在最为落后贫穷的吕梁山区出现,经验教训耐人寻味。

  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村社会是高度集体化和贫困化的社会,农民生活也是高度统一和简单化的生活。困难时期农村人口大量流失,甚至出现饿死人的现象,人口出生率相对减缓,死亡率相对提高;婚姻家庭生活受到严重限制,运动中夫妻反目,家庭解体不在少数;物质生活领域衣食住行等方面十分贫乏,有限的物资需要严格的平均发放供给;精神生活方面高度统一,阶级斗争政治挂帅统领一切,人们不能也不敢有任何异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语言和行为,各种各样的政治性学习和集会充斥日常生活;集市贸易和自留地被取消,尚未取消若去经营即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大兵团密集型的劳动力投入,换来到却是低效率的农业生产率,如此等等,最终只能是它在1980年代的解体。

  人间正道是沧桑。从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集体劳动的互助组,到土地入股、统一经营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到生产资料完全集体所有、集体劳动、按劳取酬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最后是“一大二公”、“一平二调”的人民公社被联产责任制取代。40年时间,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亿万农民走完了集体化道路的一个轮回,我们不能把它看作是历史回到了原点,但却是一个付出了沉重代价的历史过程。完全的轮回已不再可能,历史的过程却令人感叹,耐人寻味。

  三

  从“自下而上”的社会史视角研究集体化时代的中国农村社会,就是试图突破现有“自上而下”的研究框架,换个角度看中国,换个角度看农村,换个角度看农民,期望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们对这个特殊时代的研究与认识,进而丰富对中国革命的认识。

  我们不能不承认,长期以来形成的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的研究框架,更多的是研究上层领导或者是高层领导的思想与活动,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为主体的历史事件,甚至中国共产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成为党史和革命史的叙事主线,说到底是一条政治史的主线。经济、军事、文化在这种历史研究中只有附带的笔墨,基层农村社会,尤其是以芸芸众生身份生存的亿万农民,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人际交往,他们的精神心理状态,他们的日常生活等等,我们了解和研究的仍然十分有限。“自下而上”地研究这个时代历史,就是要给基层农村和广大农民更多的关注,从农村和农民的角度,从“理解的同情”出发,站在地下看天上,站在地方看中央,上下贯通,左右相连,整体地、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这个特殊的历史时代。

  从社会史的视角研究集体化时代的中国农村社会,就是要从农村社会发展变迁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仅仅从政权更易的事件出发,人为地割裂这个完整的历史时代。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可以彪炳史册的事件,也是重要的历史分期年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但从“自下而上”的农村农民的角度来看,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是一脉相承、前后关联、不可分割的历史时代,直到建国以后中央召开的有关农业的四次会议,仍然称为“农业互助合作会议”,毛泽东更明确地说:“一般规律是经过互助组再到合作社”,“办好农业生产合作社,即可带动互助组大发展”。《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16—117页。互助组的目的就是引导农民走向集体化的道路,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正是在互助组的基础上转变发展而来,这是一个逻辑的存在,也是一个历史的存在。与此同理,“文革”后期的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也是在1958年开始后的人民公社体制内进行,只不过它另有了严重的政治化运动化的色彩而已。社会史的研究自有其自身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具体历史时段的划分也要从它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出发,而不是以政治史或党史革命史的划分为准绳,生搬硬套简单借用。从“自下而上”的社会史视角出发,从农民和农村社会实际的变迁过程出发,从互助组到人民公社期间40年时间,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农民走向和实现集体化的过程,这是一个特殊的不可分割的历史时代。

  从“自下而上”的社会史视角研究集体化时代的中国农村社会,就是要在研究上层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下层农村社会的实态。平心而论,现有研究更多地是对上层中央领导和重大事件的研究,研究的资料基础大多是业已公布的领导人文集、报章杂志、少数档案、统计数字,且不说这些资料离全面利用仍有很大距离,即使有一定数量,它的全面性真实性又如何考量?中央下面仍有省、市、县、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即如当今的流行语一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各级政府和基层农村社会有没有争论,执行得又如何?汇总上来的数字、公布出来的数字是否就是真实的数字,基层生产队是否真有“两本账”?除了“两报一刊”类的主流话语,是否还有不同的声音,除了一呼百应是否还有抵触抱怨、“众声喧哗”?事实上,瞒产私分,小偷小摸,“偷奸耍滑”等等无组织的、非系统的、个体的、长期的无声反抗在在皆有,高王凌说这是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的“反行为”参见高王凌:《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斯科特(James Scott)则把它称作为“弱者的武器”参见斯科特:《弱者的武器: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在斯科特看来,这样的日常反抗才是农民最经常的反抗手段,它是一种相对平静的、日常的、微妙的和间接的表达,地方官员往往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之,这种去集体化的过程,往往首先从地方开始,从村落开始,而且是从村民开始。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斯科特的说法,正是因为这种日常的、长期的、无声的反抗,才导致了人民公社制度在中国农村的解体,解体之后便有了性质不同的联产承包,安徽小岗村包产到户的手印就是如此产生的。历史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上层人物和重大事件的表面,只有“从政治形式的外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深处”,才能“取得现代历史著述方面的一切真正进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50页。在高度政治化的集体化时代,基层农村社会和亿万农民仍有其自身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大势所趋的汹涌波涛底下仍会有潜流或暗流的涌动,全面地完整地看待历史,这是“自下而上”的社会史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更加全面地完整地认识这个时代的基本出发点。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