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九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现代化共识的形成:打倒“四人帮”至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中国的经济政策
发布时间: 2011-10-19    作者:【澳大利亚】泰伟斯 孙万国    来源: 2010-10-19
  字体:(     ) 关闭窗口

  到了1978年,压力并没有减轻。这主要反映在不断加大引进规模的问题上(详见下节)。这年夏天的国务院务虚会,华国锋几乎从头至尾参加。会上华国锋提出了著名的“四个一点”,表明了他雄心壮志: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办法再多一点,步子再快一点。见李正华:《中国改革开放的酝酿与起步》第13章;1978年11月6日《人民日报》,第2版。这时候,陈云则企图从旁降压,要求主持会议的李先念多听取反面意见,可惜无人理会。后来在11—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后期,他以即将为党的副主席这一新的身份进行干预,但一时也未能发挥太大作用。三中全会的公报里,虽然提到了平衡发展,仍然公布了务虚会后召开的计划工作会议所通过的高指标。此外,在这年最后一个月的最后十天,还抢着签订了一连串引进外国技术的新合同,其总额相当于全年引进的40%。可以看出,跃进的气势仍然主导一切。见《陈云年谱(1905—1995)》(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23、228—229页;《北京周报》1978年第52期,第11—12页;李正华:《中国改革开放的酝酿与起步》,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第266页;萧冬连:《1979年调整方针的提出与争论》。

  1977—1978年间在快速发展的必要性上固然没有什么争论,但采取什么办法则是个问题。对此,当局本能的办法,就是倚赖固有的计划体制,结合毛泽东惯用的动员群众的方式,并以大庆为榜样。当局在1977年及稍后大事宣传的大庆模式(“全国工业学大庆”)其实并非“左”倾政策的产物。它鼓励苦干大干,是努力“抓生产”的典型。邓小平就曾表扬大庆模式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8页。在具体措施上,大庆模式就是生产并出口石油来换取技术和设备。这也是邓小平1975年抓整顿时的策略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扩大参与国际经济,与固有的那套毛泽东的做法并不冲突。只有当大庆办法逐渐失效,而又有其他途径与国外经济交融时,这才出现分歧。但即便如此,二者之间并无根本冲突。为了追求经济快速增长,两种模式无妨并用,皆可得高层领导和计划部门的背书赞同。参照李伯硕、奥森伯格:《中国的政策决策:领导人、结构和过程》,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06、209页。

  开放:走出国门、考察世界、利用资本主义的资金

  毛泽东去世至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中共在经济政策上最大的悖论,就是出在“改革开放”上。在毛泽东思想的禁忌中,“对外开放”大约是最大的一条。可是“开放”在这一时期,反比“改革”取得更加显著的进展,而且“开放”还成了“改革”的先决条件。这里说的禁忌是指违背了毛泽东“自力更生”原则的那些举措。“自力更生”的原则,不但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也是1949年建国以来继续坚持的基本理念,尽管毛生前的不同时期可有不同的解释和侧重。但正如赵紫阳多年后回顾的那样,毛泽东去世后的中国仍然视“自力更生”为“至高无上的美德”,是对内对外政策的主心骨。新时期初始,1977年1月2日的《人民日报》就重申中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原则,绝不依赖和迷信外国技术,绝不像苏联那样允许外国资本家占用国家的自然资源,也绝不向外国贷款。1977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德国代表团时也大体表示了同样的立场。1977年1月2日《人民日报》;《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05—206页。

  当然,说归说,做归做。前面已指出,自1977年初以来,中共新当局已经透露出经济政策上的新走向,特别是看重国外技术的引进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于毛泽东的“自力更生”的原则,高层领导显然采取了务实的态度。即在与外部世界互动时,一方面坚持手里捏着掌控权,一方面则不自我设限、把门堵死。当华国锋谈及自力更生为主时,马上就接着说要引进外国技术。李先念在1977年一整年都讲引进更多的外国技术,还鼓励派人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考察学习。邓小平则在上述和德国代表团发表了一通“正统”的观点后没几天,就对韩素音说,“四人帮”让中国耽误了好多时间,中国不能再搞“关门主义”、闭关自守,要吸收外国好的东西。见李妍:《对外开放的酝酿与起步(1976—1978)》,社会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01页;《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10页。显然,还在邓小平恢复工作之前,中共领导层就已试图挣脱毛泽东教条的束缚,不再僵硬地笃守自力更生的原则。只可惜这一毛泽东的传统观念毕竟根深蒂固,使得日后在向资本主义国家贷款和允许外商在中国投资(“特区”)的问题上出现了复杂的局面。

  正同前述,毛泽东还是留下了足以让后人大胆前进的若干政策。最近期的例子就是1972—1973年的“四三(引进)方案”。其实,“引进”之策还可追溯到建国初期。建国的头10年间,中国与外界即有深入的经济往来。唯因冷战的国际环境,只限于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苏关系恶化时,中国勒紧裤腰带还清了苏联的贷款,从此自豪地强调中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如今,当局除了进一步鼓励华侨汇款和投资外(这是建国以来即有的官方政策),还开始加强发展与“第二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即美国除外)的经济关系。在这方面的努力,“文革”期间曾遭中断,但1972年后得以恢复,毛泽东去世后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尽管向外国融资和建立出口加工区这方面受到“自力更生”原则的束缚,但毛泽东的政策还是打开了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口子。关于利用外资问题,中国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采取延期付款的方式,以解决进口所需的资金。这属于“卖方信贷”,故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上可以接受。这种利用西方商业贷款的做法在1972年恢复后,尤其是毛泽东去世初期,得到大力扩展。但关于出口加工,则较多限制,少有发展。“大跃进”造成极度匮乏后,国家一度设立了出口商品生产基地,来保障和规范重要的出口产品。但直到“文革”后才有所恢复,其后大力发展,显著地增强了中国的出口能力。就这样,专门的出口加工区建立了起来,但全由政府开发和经营。参见里尔顿:《学习如何打开国门:对中国“开放”战略的评估》,《中国季刊》1998年第155期。文中提出了“渐进学习”的概念,把20世纪60年代中期、三中全会前,和1979年以来的几段时期,联系起来考察。此外,里尔顿还讨论了中国促进出口的政策。他的分析,有其深度,可惜误解了华国锋的作用,认为华不但缺乏创新,还与邓小平对着干。

  除了加大力度,实施毛泽东遗留下来的正确有效的措施,以及全心全意要抢时间弥补多年的经济发展上的损失外,华国锋的新领导层还很早就体会到,中国必须打破孤立状态,融入外部世界,并探索“引进先进技术”之外的各种机遇。这一点,他们又可援引毛泽东的权威为据,因为毛说过要借鉴资本主义有用的东西。在邓小平恢复工作之前,当局对外开放的步骤已经加快前进。邓在1977年7月正式复出时,国家计委不仅向政治局汇报了进口方案,而且要求派团出国考察。其实,中国银行的官员当时已在欧洲进行考察了。在1978年2月一次重要的政治局会议上,华国锋也指出出国考察的重要性。“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学一学”就成了在此前后一年半不断重申的主调。萧冬连:《中国改革初期对国外经济的系统考察和借鉴》,《冷战中国》2006年12月13日。

    1. 华国锋主动出击 抓捕“四人帮”决策揭秘
    2. “依法治国”的起点应当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3. 三中全会怎么开?
    4.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键词
    5. 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经济改革
    6. 改革开放初期至90年代中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转变的历史考察
    7.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
    8. 程冠军:重大转折关头的学习
    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粮食工作的历史经验
    10. 李捷: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