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九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现代化共识的形成:打倒“四人帮”至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中国的经济政策
发布时间: 2011-10-19    作者:【澳大利亚】泰伟斯 孙万国    来源: 2010-10-19
  字体:(     ) 关闭窗口

  快速增长和“大跃进”

  鉴于先前“大跃进”造成的灾难,如今当局又积极地要求再来一次新跃进,这似乎不可思议。但另一方面看来,却也可以理解。一者为了弥补“文革”十年所受的损失,二者承继毛泽东正确的一面,即致力于中国富裕强大的愿望。尤其是开国以来,上上下下皆认为,摆脱国家的贫穷落后乃是一项庄严的使命。胡耀邦在粉碎“四人帮”后流露的激动之情,就体现了这种迫切的人心所向。十年动乱结束了,新的时代降临了,他呼吁人人挽起袖子大干一场,“生产好好抓,人心乐开花”。《胡耀邦思想年谱(1975—1989)》(上),香港:泰德时代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基于这些思想,无怪乎1977—1978年间,建设强大现代中国、进行“新长征”的口号应时而起;当局所颁的经济政策,充满跃进的气势。华国锋在十一大的政治报告中正式宣布“一个国民经济新跃进的局面正在出现”,并呼吁贯彻1958年提出的“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1978年2、3月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交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华再次援引1958年的总路线,进一步强调高速度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意义。见《北京周报》1977年第35期,第44、49页;1978年第10期,第18、20页。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此后,新的经济措施不断出台。以“革命加拼命”、高速度、大跨步实现四个现代化,就成了这年夏天(1978年9月)国务院理论工作务虚会的基本精神。李正华:《中国改革开放的酝酿与起步》,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第242、243、257页。

  关于这一时期经济政策的制度,党史学者萧冬连曾敏锐地观察到来自两头的压力。一方面,“中国的改革是自上而下发动的”,但另一面,“除了中央高层对改革的酝酿以外,改革的原动力还来自一些地方领导人的主动和群众的自发行动”。见萧冬连:《1978—198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思路的演进——决策与实施》,http://wwwqiqi8cn/article/42/191/2007/2007050944311_4html。底层民众当然欢迎能使民族强大和人民幸福的规划,但最高决策层华国锋和邓小平的意志则更为关键。华虽然不如邓胆大果敢,但也一样卖劲追求高指标。甚至不愿宣传“调整”的想法,担心会给群众泼冷水,打消人民的积极性。李正华:《中国改革开放的酝酿与起步》,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第250页。华国锋的冲天干劲大约可见诸他和胡耀邦的谈话。在1978年年中的一次谈话中,华国锋摆出了他对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构想与远见卓识,令同样怀抱冲天干劲的胡耀邦激动不已。见萧冬连:《1979年调整方针的提出与争论》,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16659。

  至于邓小平,虽然不直接负责经济决策,但却有权有威望在讨论经济政策的会上施加压力,加快增长速度。典型的例子就是在1978年2月,中央政治局讨论华国锋为即将召开的五届人大准备的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关于经济部分讨论时,邓小平提出了包括钢铁在内的更高指标。《讨论政府工作报告(草案)经济部分谈话》(1978年2月9日,根据记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文件藏胡佛研究所图书馆。需知钢铁高指标一向是毛泽东关切的一块心病。更与1958年“大跃进”相似的是,邓小平把经济工作和政治联系一起,认为“生产力发展速度是最大的政治,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是最大的阶级斗争”。李向前:《邓小平与十一届三中全会》,见于光远等:《改变中国命运的41天:中央工作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亲历记》,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显然,邓小平、华国锋和整个领导层都坚信这一条。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联合发表的1978年元旦社论当可为证。社论开宗明义地说,“建设的速度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尖锐的政治问题”。1977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第1版;1978年1月1日《人民日报》第1版。这一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紧扣联系不仅让人忆及1958年的“大跃进”,甚至也联得上1975年的“整顿”。但有一条是截然不同的,就是这回没有动用党纪制裁的手段,强行达成指标。因此也没有泛滥成灾的虚假报告。

  来自高层的压力固然至关重要,也还有其他因素助长了1977—1978年间的高指标。一个是强调解放生产力的政策出台后,国民经济快速成功地好转,这就刺激出更大的豪情壮志,制定出更加乐观乃至不切实际的计划。1977年7月,国家计委的报告指出,今年上半年出现了工业生产的大幅增加,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回升。自3月份中央工作会议强调发展经济以来,生产逐月增加,5、6月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超过上年同一时期,有23个省工业产量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些斐然的成绩为国民经济新的跃进提供了平台。李正华:《中国改革开放的酝酿与起步》,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第238页;房维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大事记(1949—198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84页。截至1977年年底,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07%,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了143%,主要工业品钢和煤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6%和139%。谭宗级、叶心瑜:《中华人民共和国实录》第四卷(上),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除了这些成就带来的普遍乐观情绪外,国家体制内的“中间层”,即工业部门和地方省份,也都趁机要求加快本部门本地区的发展,就如人们所熟知的毛泽东的时代那样。鉴于已经取得的突出成绩,这些部门和地方的领导认为再没有必要精打细算。在这么一个局面下,也就没有任何部门抵制大上快上的计划,尽管综合部门如财政部及国家计委内部的某些官员比较保守,有如1956—1957年间反冒进的时候。他们不像支出部门和地方政府那样急躁冒进。但即便他们有所保留,也只是暂时。除了高层领导批评国家计委过于保守的实例外(详见下文),1979年3月陈云对1977—1978年间冒进政策的不满,也值得琢磨。他尖锐地批评冶金部,但对国家计委的批评则显得甚为温和,见《陈云文选》第3卷,第251—254页。担任过财政部长的李先念完全认可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的决策,尽管和华国锋或邓小平相比,显得比较谨慎。

  鉴于这些情况,1977—1978年整个时期的主调,就是大搞宏伟设想、追求高指标。其中一项优先考虑的措施就是引进先进技术。这和随即而来的对外开放与接轨国际经济有莫大关系(对外开放问题在下节讨论)。此处只检视高指标和引进技术的进程。首先是,中共领导层很早就认识到引进先进技术的必要。1977年3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李先念呼吁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就特别强调引进技术和设备,发展与“第二世界”资本主义国家间的贸易(按,美国属于“第一世界”)。不过,李先念在前一个月提出一项进口方案,但华国锋认为规模太小没有批准,到了中央工作会议则确定为65亿美元的方案。1977年11月的时候,这一数额增加到150亿美元,1978年3月达到180亿美元。最后邓小平索性建议引进它个800亿美元。与此相似,1978年2—3月间,国家计委提出了毛泽东逝世后第一个经济总体规划和指标。华国锋和政治局也认为指标过低,迫使计委重新议过,抬高指标。关于邓小平800亿美元的主张,见《王震传》下卷,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版,第185页。十一大之后,随着1977年上半年令人振奋的经济成果的公布,国家计委更面临新的压力,再度加码。9月11日,华国锋与国务院负责人研究加快建设速度时,就认为国家计委制定的10%的工业增长速度过于保守,12%的速度也不满足。11月国家计委提交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时,华、邓和李都很高兴,虽然李先念多少有点担忧。华国锋和邓小平则认为高指标是必要的压力,有利于推动生产,达到最好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一再加码的《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在当年12月获得批准。规划提出,要建10个大庆一样的油田,10个大钢铁基地和120个大项目。见李正华:《中国改革开放的酝酿与起步》,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第239页;谭宗级、叶心瑜:《中华人民共和国实录》第四卷(上),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5页。

    1. 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经济改革
    2. 改革开放初期至90年代中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转变的历史考察
    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
    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粮食工作的历史经验
    5. 第八届国史学术年会总结
    6. 党史知识大讲堂: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伟大历史转折
    7. “改革开放”的历史由来
    8. 稳步推进城镇化一举多得
    9. 引进外资,中国坚定不移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意义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