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九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国工业化60年
发布时间: 2011-10-19    作者:董志凯    来源: 2010-10-19
  字体:(     ) 关闭窗口

  (一)建立了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60年来,我国传统工业部门填补缺门空白,新兴工业部门迅速建立发展。1957—1976年,石油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1%上升到62%,化学工业产值比重由68%上升到11%。“两弹一星”试验成功。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不仅能制造飞机、船舶、汽车,还能制造人造地球卫星以及现代化的工业设备。一个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门类比较齐全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已经建立起来。至20世纪末,联合国制订的《全部经济活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所列的所有工矿业门类中,中国已全部拥有:包括40个大类工业行业,200多个中类行业和500多个小类行业。

  60年来,我国改变了1949年在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比重不到30%的结构扭曲,比例严重失调的局面。到1998年,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比重为493%,重工业比重为507%;轻重工业结构比例已趋于协调。随着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在轻工业得到较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市场需求决定了重工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不断增长。2007年工业总产值405177亿元中,轻工业总产值为119640亿元,占295%;重工业总产值为285537亿元,占705%。这一时期的重工业是指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基础、以高档耐用消费品、装备制造业、电子及电器机械工业、化学工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在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我国摆脱了旧中国任人宰割、欺凌、蹂躏的境况,拥有了独立的尊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物质产品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开始转向服务业的需求,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弹性迅速提高。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至2007年,第三产业的产值由1978年低于第一产业,到2007年明显超过第一产业,接近第二产业。

  经过60年的建设,我国不仅有了星罗棋布的众多中小型企业,而且在近34万个工业企业中,有了2910个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即规模以上)大型工业企业;33596个中型企业。按登记类型区分,既有大陆内资工业企业,也有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还有外商投资企业。在内资企业中,包含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在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中,包含了合资经营企业(港或澳、台资),合作经营企业(港或澳、台资),港、澳、台商独资经营企业多种形式。在外商投资企业中,包含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多种形式。2007年内资工业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85%,其中国有工业企业占1311%,私营企业产值占4310%;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占工业总产值的1047%;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占2103%。

  60年来,中国工业在东、中、西部全面铺开。特别在辽阔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改变了旧中国工业偏集在沿海地区的状况。至2007年,中、西部地区工业生产总值占全国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82%和152%。

  (二)工业生产规模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总体来看,中国工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之际,我国工业总产值为343亿元,其中轻工业221亿元,重工业12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到1985年,工业总产值为8295亿元,其中轻工业4114亿元,重工业4181亿元。1953—198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其中轻工业99%,重工业125%。按不变价格计算,我国2007年的工业总产值为1978年的24017%;在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119%中,工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拉动贡献为58%。《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1986)》,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年版;《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

  (三)工业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60年来,我国工业技术开拓了一些新的领域,突破了一系列尖端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技术改造的投入不断增加,研发经费由1990年的1254亿元上升至2002年的12876亿元,2007年仅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达到2112亿元;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071%上升至2007年的149%,增长了一倍。依靠技术创新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已成为人们共同的关注。大型工业企业特别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工业企业研究开发更为活跃。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消化吸收相结合,明显提高了重点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四)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随着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展开,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受到高度重视与认真实施。国家建立城市建设管理机构,加强新工业城市的建设。仅“一五”计划的实施,就新建了6个城市(或工业市区):包头(新区)、洛阳(涧西区)、白银、株洲、茂名、富拉尔基等克拉玛依市于“一五”时期建立,1958年宣布建市。,以及新的工业区、镇。许多过去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的城市,已逐步成为新兴的工业城市,如哈尔滨、长春、包头、兰州、西安、太原、郑州、洛阳、武汉、湘潭、株洲、重庆、成都、乌鲁木齐等。全国大规模扩建了20个城市,一般扩建了74个城市。至2007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达到287个。城市人口1949年占全国人口的106%;1957年底占总人口的154%;2007年全国城镇人口59379万人,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449%。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