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九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从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探索与认识的曲折历程
发布时间: 2011-10-19    作者:卫兴华    来源: 2010-10-19
  字体:(     ) 关闭窗口

  值得重视的两点是:第一,陈云讲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或市场调节,指的是计划经济以外的完全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部分。因此,后来讲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实际上也就是市场经济为辅。这是局部范围内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部分。第二,这里讲的市场经济,已经摆脱了与私有制或资本主义的联系。因为指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内部计划经济外的市场经济(市场调节)部分。当时,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私营企业还没有怎么发展起来。待私营经济发展起来后,它本身就是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这样,市场经济的范围就扩大了。一部分是公有制内部的市场经济,另一部分是私有制的市场经济。

  由于还存在着市场经济与私有制或与资本主义相联系的理解,所以,陈云和李先念等在公开发表讲话或文章时,尽量避免用“市场经济”一词,而改用“市场调节”一词。

  由于把市场经济或市场调节理解为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盲目生产的经济,所以必然会认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内部,不可能完全实行市场经济。

  1979年4月5日,李先念代表中央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时正式提出:“在我们的整个国民经济中,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将此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模式,并在此后的多年中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统一的指导思想,在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予以贯彻。

  198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言而喻,会经过邓小平等领导人的事先审读。其中讲:我们所要建立的“这样一种管理体制,既不同于过去我们那种统得过死的体制,更不同于资本主义那样的市场经济”。所谓资本主义那样的市场经济,不仅是指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联系的市场经济,而且是指在全社会范围实行的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的市场经济。1984年9月9日,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写给邓小平等几位中央领导人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中三个问题的意见》,获得邓小平等的一致同意并公开发表。其中强调地讲:“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不是市场经济”。这封信的观点,是为同年10月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供理论准备的。而《决定》中说:“第一,就总体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不是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对《决定》的这段话,需要把握两点:第一,这并不是简单肯定计划经济、否定市场经济,而是“就总体”上说的。整体上不实行市场经济,但局部可以实行。第二,这里所讲的市场经济,同样与私有制和资本主义无关,只是从“完全由市场调节”即自发调节的角度着眼的。这种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结合,只能是“板块结合”,而不可能有机结合,但它又是必要的。《决定》继续讲:“第二,完全由市场调节的生产和交换,主要是部分农副产品、日用小商品和服务修理行业的劳务活动,它们在国民经济中起辅助的但不可缺少的作用”。这就把起辅助作用的市场经济或市场调节的范围具体规定出来了。

  有的学者在多处刊发的关于市场经济问题的资料性述评中,无理指责中央主要负责同志在国庆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说什么“1989年政治风波以后,由于有的领导人明确讲过:中国不实行市场经济,因而开始出现了批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热潮”参看《经济研究资料》1992年第15期,第9页。。领导人的有关讲话是:要“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是复述小平同志的提法;接下来是:“如果一味削弱乃至全盘否定计划经济,企图完全实行市场经济,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必将导致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的混乱”。这段话的本意并非完全否定市场经济,而是说不能“完全实行”即全面实行。因为,既然邓小平同志在1989年政治风波以后强调“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当然不能“全盘否定计划经济”、只单一地“完全”实行市场经济。这个讲话的精神,并未离开邓小平同志当时的有关理论观点,即既要实行计划经济,也要有市场经济。而且,这种理论思想,在政治风波以前就一再提出。可见,这位批评者是胡乱指责的。

  (二)把市场经济与私有制联系在一起

  当国内外有人认为我们搞改革就是搞私有制的市场经济时,中央领导人就断然否定这种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例如,当时的总理李鹏同志于1989年2月1日在国家体改委讲话时说:“国内外有一种议论……因为要改革,就要搞市场经济,搞市场经济就要搞私有制,否则中国的改革就没有出路。这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否定。”参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89年第2期。又如李鹏总理在同年10月与尼克松谈及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问题时讲:“西方某些人认为,中国的改革就是搞市场经济,把公有制逐步变成私有制。这不准确,是误解了中国的经济政策。中国既不搞完全的计划经济,也不搞完全的市场经济。”1989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他既否定搞私有制的市场经济,又肯定在公有制经济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1990年1月初,李鹏再次讲到改革与市场经济问题,他说:“有一件事情要说:就是中国的改革意味着什么?现在世界上有一些经济学家,他们这样看:中国的改革如果走到市场经济,那就是改革前进了,如果不是搞市场经济,那就是后退了。这是一种误解。中国不能完全实行市场经济,因为完全是市场经济,在中国必然造成经济上的混乱。但也不能像过去一样,完全实行计划经济。”1990年1月4日《人民日报》。外国一些经济学家要中国实行的市场经济,是私有化的市场经济。中国已经发展起来的私有制经济是市场经济,但不能全面或完全实行这种私有制市场经济。当时认为,中国实行的只是一部分私有制市场经济,还有一部分是公有制中不作计划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在1990年印发、供全党和全国干部学习的《关于社会主义若干问题学习纲要》中,对市场经济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市场经济,就是以私有制为基础,一切经济活动经过市场,由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的经济”。并把究竟是“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还是实行完全的市场经济”,作为两种对立的改革观的表现。这个关于市场经济的定义,不能包括公有制内部完全由市场调节的那部分市场经济,因而不够全面。

  (三)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相联系

  针对美国国务卿舒尔茨来华时建议我国完全实行西方式市场经济,李先念公开发表讲话说,外国有人希望我们完全放弃计划经济,只搞市场经济,搞资本主义,全盘西化,这种想法是要落空的。外电报道说,我国中央拒绝了舒尔茨的建议。198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讲,我们不实行“资本主义那样的市场经济”。直到1992年发表邓小平南方讲话前,中央既否定实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市场经济,也不赞同实行完全的市场经济即否定计划经济的单一的市场经济。

  由于在长时期中,直至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以前,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只要实行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为主,就不可能全面或完全实行市场经济。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不再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容。他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从此,一个传统的观点被扭转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在中国全面推行起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