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九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从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探索与认识的曲折历程
发布时间: 2011-10-19    作者:卫兴华    来源: 2010-10-19
  字体:(     ) 关闭窗口

  我认为,从本质属性上界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的观点是有问题的。因为商品经济存在于几个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不能用共有的经济形式表明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本质属性。我们可以说手工业经济是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但这三种经济的本质属性是不同的。马克思曾一再批判资本主义的辩护士把资本主义关系归结为商品流通的简单关系的错误。商品经济既不能用以说明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也不能用以说明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如果从本质属性上界定社会主义经济,可以说社会主义经济是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经济。也可以说,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重视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讲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主要是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着眼的。人类社会发展的经济运行形式,可区分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交换经济学界流行着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的分类。我认为用“产品交换经济”概念取代“产品经济”概念更科学一些,更符合经典作家的有关观点。“产品经济”与自然经济难以区分,也常为学界混用。而“产品交换经济”既与自然经济区别开来,前者有交换而后者无交换;也与“商品经济”区分开来,产品交换不与价值关系相联系,而商品交换需通过价值关系来实现。。社会主义经济既不是自然经济,也不是消灭了商品经济后的产品交换经济,而依然是商品经济。而商品经济可分两类,一种是完全自发的、无计划的商品经济,另一种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应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有必要说明,商品经济虽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属性,但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既是针对社会主义非商品经济论的,更是要肯定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商品经济不是外加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是搞活和繁荣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环节,是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不可或缺的经济形式。搞经济体制改革,就要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就要强调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否定社会主义经济非商品经济论,是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支持的。强调商品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实质上是要求重视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纲领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传统经济体制的弊端之一,就是“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并提出:改革计划机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决定》将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统一起来,既主张计划经济,又强调商品经济,不过侧重点落在强调商品经济上。人们从《决定》中的论述延伸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也是合乎逻辑的。这是对传统理论的突破和创新。中共十四大报告回顾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的重要意义时指出:它“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为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有必要说明,《决定》重视商品经济和市场的作用,但没有把“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等同起来,是将其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看待的。它指出:“就总体说,我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而不是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央公开的正式文件中,在一个较长时期中讲商品生产、商品经济、市场调节多,而不讲或少讲市场经济。这是因为,第一,无论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还是从西方经济理论来看,传统的理论观点都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而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在西方经济学论著中,把私有制作为市场经济核心内容。第二,从经济实践来看,资本主义发展的几百年中,都是实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而自十月革命以后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曾实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

  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我国有些学者将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内涵相等同,这不符合中国的经济实践与历史事实。在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必要区分这两个概念的异同。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学著作和有关辞典中,一般不讲商品经济概念而只有市场经济概念。而我国则不同。我国在实行计划经济时期,也存在商品经济和市场,但市场不起调节经济和配置资源的作用。调节企业生产与社会供求的是国家计划,是由计划配置资源。因而,这种其市场不起调节经济和资源配置作用的商品经济不是市场经济。

  我国认识和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经历的曲折过程

  有些关于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的论著,完全避开了我国从理论上认识市场经济和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有的学者还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以后,简单划分哪些学者是计划经济派,进行贬抑,哪些学者认为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派,进行褒扬。这不是一种客观的符合实际的态度。其实,单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看,就经历了多种不同的认识与提法。而且,从总体上说,直到1991年以前,多位中央主要领导人的讲话和中央有关文件是否定我国完全(全面)实行市场经济的。

  正如我们没有也不应隐晦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否定社会主义会存在商品经济、隐晦列宁直到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政权初期还认为社会主义要消灭商品货币关系一样,也不应隐晦我国在探寻新的经济体制目标模式中曾经历的对市场经济从总体上由否定到半肯定、到完全肯定的过程。这不仅是因为隐晦、回避历史真实就不是实事求是,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发展;而且也因为这不利于如实地把握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

  人们会思考和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邓小平同志从1979年11月起就一再提出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为什么直到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后,党中央才在十四大报告中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为什么中央有关文件和多位主要领导人讲话一再从总体上否定实行或完全实行市场经济呢?前些年有论著解释说,邓小平同志关于市场经济的讲话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有家大报刊登长篇文章说,邓小平同志以他伟大政治家的胸怀,当自己的思想认识别人还跟不上来的时候,他可以等待。显然,这种解释没有说服力。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的核心,具有崇高的威望。他的重要理论观点特别是有关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别人会不注意和重视?难道中央有关重要文件和主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能不征求小平同志的意见,甚至会公开发表与小平同志相对立的观点?

  回顾1991年以前,之所以要强调社会主义从总体上不实行市场经济,与对市场经济内涵的传统理解和界定有关。综合起来有三种界定:

  (一)市场经济是完全由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即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经济

  这一界定适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一部分。1979年2月,李先念在一次会上说:“我同陈云同志谈,他同意,在计划经济前提下,搞点市场经济作为补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是个补充,不是小补充,是大补充。”《陈云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36页。在同年3月8日陈云写的《计划与市场问题》提纲中指出,传统计划经济的弊端是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而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实行“市场调节”这一条。陈云对“市场调节”的内涵作了这样的界定:“所谓市场调节,就是按价值规律调节,在经济生活的某些方面可以用‘无政府’、‘盲目’生产的办法来加以调节。”市场调节部分就是指“不作计划,只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进行生产,即带有盲目性调节的部分”。陈云把市场经济与市场调节作为涵义相同的概念并用。他当时讲的市场经济和市场调节,是指公有制范围内从属的部分,而计划经济是主要部分。但他又认为市场经济的绝对部分会随着计划经济绝对部分的增加而增加,他说:“不一定计划经济部分愈增加,市场经济部分所占绝对数额就愈缩小,可能是都相应增加。”陈云的《计划与市场问题》提纲在1982年7月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的《文献和研究》上发表时,编辑部门为了与中央文件中有关“市场调节”的提法相一致,经陈云同意,将原稿上的“市场经济”一词统一改称“市场调节”。1995年出版《陈云文选》第2版时,又按原稿改了回去,即改为“市场经济”。这是后来曾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理论来源,也是市场取向改革的起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