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绩和经验是主要的,但也有失误和教训,这些为未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而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农兵学商,党政军民学,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一切的。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巨大成就与国家其他建设的巨大成就一样,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因此,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解放军的绝对领导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魂。因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更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的规定,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建立协调会议机制,具体研究解决国防和军队建设事务,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组织实施。
第二,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首先加强国家经济建设。
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建立强大的国防是新中国的两件大事,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任务,两者不可偏废。经济建设是解决包括国防和军队建设问题在内的国家建设所有问题的基础,国防和军队建设是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保障。但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首先加强国家经济建设。关于这个问题,早在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就有深刻阐述。毛泽东指出:“国防不可不有。现在,我们有了一定的国防力量。经过抗美援朝和几年的整训,我们的军队加强了,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红军要更强些,装备也有所改进。我们的国防工业正在建立。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我们不晓得造飞机,造汽车,现在开始能造了。”“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但是,过去我们也没有飞机和大炮,我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怎么办呢?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你对原子弹是真想要、十分想要,还是只有几分想,没有十分想呢?你是真想要、十分想要,你就降低军政费用比重,多搞经济建设。”“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65—366页。邓小平也指出:军队要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要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行动。”《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61页。“军队装备真正现代化,只有国民经济建立了比较好的基础才有可能”。“先把经济搞上去,一切都好办。”同上书,第274页。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也都对此进行过深刻的阐述。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首先加强国家经济建设。这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规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事实上,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防和军队建设就是遵循这个规律进行的。
第三,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与国家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与国家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这也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规律。中共中央领导人江泽民和胡锦涛反复多次地阐述过这个问题。江泽民指出:“必须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国防建设不仅要服从而且要服务于经济建设,军队要为国家经济建设积极贡献力量,……国家在经济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国防和军队的需求,做到既促进经济发展又能增强国防能力。”《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4—275页。胡锦涛指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大力加强国防建设,实现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同步发展。要通过积极主动的战略筹划,把国防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使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相互促进、融为一体,努力形成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科学机制。要把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结合起来,既充分利用社会发展成果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又积极发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拉动作用。”胡锦涛在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的讲话,2007年12月28日。新中国60年来的历史表明,凡是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处理得比较好的时候,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就能相互促进,同步发展,比如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以来至现在。而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处理偏颇时,要么对经济建设造成不利影响,比如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实行改革开放前,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期间,对国防建设投入过大,一定程度影响了经济建设的正常发展;要么军队现代化建设停滞不前,比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军队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建设大局,忍耐的时间太长,军费投入太少,军队建设处于维持状态。因此,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与国家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投入占GDP适当比例的经费发展国防实力(世界上通行的国防费投入标准,一般占GDP的3%—5%,中国国防费占GDP不到15%)。
第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跟踪世界军事发展形势,从中国国情出发。
历史是发展的,世界军事形势,特别是军事技术装备飞速发展。不了解世界,就会形成闭关自守,闭关自守就会被抛在世界发展潮流的后面。中国清朝末期的落后除朝廷腐败之外,主要是闭关自守,不了解世界发展潮流。“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落后,除了中国共产党犯了全局性、长时间的“左”倾错误外,也主要是不顾世界的发展潮流。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充分认识到了军队武器装备落后在现代战争中的困难,从而加速了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1955年又根据世界核武器的发展,决定研制“两弹一星”,从而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充分认识了信息技术在高技术战争中的作用,从而加速了人民解放军的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但中国是个大国,人口多,底子薄,投入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费用极为有限,各年度国防费均不到美国年度国防费的10%。因此,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有所为,有所不为,只能用有限的经费集中研究解决关键的高端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