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社会自然潜力的国家提高竞争力,(1)创造潜能(如中国在信息化、科学、军事等领域创造潜能),(2)运用他国的潜力(如中国制定经济政策,开发使用世界其他资源富有国家的潜能)。
中国的领导层将国家发展作为战略优先方向。2007年10月15日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快速发展是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
政治发展是国家竞争力的组成部分。政治发展可以从“政治发展水平”的质与量两个方面进行衡量。我们认为,以下两个主要因素决定政治发展:政治管理与社会体制运转的客观需要相一致的程度;利用社会体系的潜力或竞争性世界交往中外来潜力的效率。
这两个因素受到下列情况的影响:执政精英集团利益从属于全社会利益的程度;本身的和借鉴的政治治理知识和经验的使用程度和效率;权力合法化水平。
确定了政治发展的方向与动力后,我们可以判断政治发展的水平。我们先来考虑上述第一个因素——政治管理与社会体制运行的客观需要相一致的程度。首先要研究以下情况如何对这个因素产生影响。
(一)执政精英集团利益从属于全社会利益的程度,首先取决于政治权力的模式与性质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政治权力仍旧保留了历史的传承性,代表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这一政权性质决定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社会围绕在党和社会的统一价值周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权力使命进行限制——否定将权力作为最终目的,权力本身仅仅是手段、工具。
中国权力的社会主义环境、权力关系的历史传统是权力社会文化模式的前提。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市场经济模式并存的条件下,权力性质和政权的文化模式受到挑战,即作为权力主体的国家、政党、政治家、官员等促进市场关系融入权力关系领域,将政权决议转化为商品。
此外,政权是否采取了措施抵制权力的转化?这些措施是否有效?如何判断权力的使命是否改变,进而判断权力模式是否改变?
分析表明,现代中国致力于发展权力机构的措施是通过党的、立法的和行政的权力来实施的。这些措施适用于政治管理周期的所有阶段——倡议,制定,实施,监测和控制,评估和政策调整。实现科学发展观框架内的各项措施,为政治周期的各个阶段提供了保障,即贯彻党的改革,人大改革,国家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所有权力部门都要贯彻积极的反腐政策。
所采取的措施都是有效的,因为这些措施与神话般的政治技能没有共同之处,其制定与实施是详细而具体的。此外,判处各级官员死刑的例子也能充分说明反腐措施的严肃性。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确立的法定目标,反映了政府的利益,也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并且,政府对人民利益的理解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例如,改革开放以来,依据中共代表大会决议,政府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标准,从解决温饱,到保障中等富裕水平,再到完全实现小康社会;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政府依据矛盾的深度与波及范围,采取相应措施——地区差异增大,国家加强了对地区发展的协调工作;城市与农村差距拉大,国家实施针对农村改革的统筹政策,对农业、农村、农民采取扶持优惠政策,已取消农业税、畜牧业税和特定产品税,在农村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等等。
对精英集团利益从属于全社会利益的程度的选择性分析,可以列举很多正面的例子。特别是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编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中指出的中国快速进入信息社会就具有客观的必要性,因为社会信息化程度,是国家竞争力的标准之一。2009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达21亿,网络用户人数位居世界第一。对于任何国家政府来说,互联网都是一个挑战,因为建造了一个虚拟交流社会,目前政治机构很少能够介入其中。然而,中共当局已经制定了融入信息社会的战略:网络的发展受到限制,其发展要与权力模式和国家意识形态相符。
不久前,中国政府因对网络通信进行限制而遭受批评。因此,中国政府在预见到信息对发展的重要性后,为创建信息化社会提供了条件,将自由的范畴限制在与政府模式、国家意识形态相符的范围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