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九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国的政治发展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发布时间: 2011-10-19    作者:[俄罗斯]鲍罗季奇    来源: 2010-10-19
  字体:(     ) 关闭窗口

  ——缺乏社会自然潜力的国家提高竞争力,(1)创造潜能(如中国在信息化、科学、军事等领域创造潜能),(2)运用他国的潜力(如中国制定经济政策,开发使用世界其他资源富有国家的潜能)。

  中国的领导层将国家发展作为战略优先方向。2007年10月15日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快速发展是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

  政治发展是国家竞争力的组成部分。政治发展可以从“政治发展水平”的质与量两个方面进行衡量。我们认为,以下两个主要因素决定政治发展:政治管理与社会体制运转的客观需要相一致的程度;利用社会体系的潜力或竞争性世界交往中外来潜力的效率。

  这两个因素受到下列情况的影响:执政精英集团利益从属于全社会利益的程度;本身的和借鉴的政治治理知识和经验的使用程度和效率;权力合法化水平。

  确定了政治发展的方向与动力后,我们可以判断政治发展的水平。我们先来考虑上述第一个因素——政治管理与社会体制运行的客观需要相一致的程度。首先要研究以下情况如何对这个因素产生影响。

  (一)执政精英集团利益从属于全社会利益的程度,首先取决于政治权力的模式与性质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政治权力仍旧保留了历史的传承性,代表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这一政权性质决定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社会围绕在党和社会的统一价值周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权力使命进行限制——否定将权力作为最终目的,权力本身仅仅是手段、工具。

  中国权力的社会主义环境、权力关系的历史传统是权力社会文化模式的前提。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市场经济模式并存的条件下,权力性质和政权的文化模式受到挑战,即作为权力主体的国家、政党、政治家、官员等促进市场关系融入权力关系领域,将政权决议转化为商品。

  此外,政权是否采取了措施抵制权力的转化?这些措施是否有效?如何判断权力的使命是否改变,进而判断权力模式是否改变?

  分析表明,现代中国致力于发展权力机构的措施是通过党的、立法的和行政的权力来实施的。这些措施适用于政治管理周期的所有阶段——倡议,制定,实施,监测和控制,评估和政策调整。实现科学发展观框架内的各项措施,为政治周期的各个阶段提供了保障,即贯彻党的改革,人大改革,国家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所有权力部门都要贯彻积极的反腐政策。

  所采取的措施都是有效的,因为这些措施与神话般的政治技能没有共同之处,其制定与实施是详细而具体的。此外,判处各级官员死刑的例子也能充分说明反腐措施的严肃性。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确立的法定目标,反映了政府的利益,也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并且,政府对人民利益的理解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例如,改革开放以来,依据中共代表大会决议,政府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标准,从解决温饱,到保障中等富裕水平,再到完全实现小康社会;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政府依据矛盾的深度与波及范围,采取相应措施——地区差异增大,国家加强了对地区发展的协调工作;城市与农村差距拉大,国家实施针对农村改革的统筹政策,对农业、农村、农民采取扶持优惠政策,已取消农业税、畜牧业税和特定产品税,在农村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等等。

  对精英集团利益从属于全社会利益的程度的选择性分析,可以列举很多正面的例子。特别是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编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中指出的中国快速进入信息社会就具有客观的必要性,因为社会信息化程度,是国家竞争力的标准之一。2009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达21亿,网络用户人数位居世界第一。对于任何国家政府来说,互联网都是一个挑战,因为建造了一个虚拟交流社会,目前政治机构很少能够介入其中。然而,中共当局已经制定了融入信息社会的战略:网络的发展受到限制,其发展要与权力模式和国家意识形态相符。

  不久前,中国政府因对网络通信进行限制而遭受批评。因此,中国政府在预见到信息对发展的重要性后,为创建信息化社会提供了条件,将自由的范畴限制在与政府模式、国家意识形态相符的范围内。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逻辑
    2.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基本特征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线索和内在逻辑
    4. 政治文明建设70年:基本历程与主要经验
    5.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中国的政治发展
    6. 新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教训与未来走向
    7. 回顾与思考:新中国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60年
    8.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其启示
    9. 《澳门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09—2010)》发布
    10. 新中国61年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的经验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