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所说的“可亲”,首先表现在党和国家同人民的关系上。他一向倡导党和国家机关必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他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与社会对立的现象消失了,主权回到了人民手中,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人民群众掌握的权力还是通过自己的利益代表者,即共产党和国家权力机关来实现的。这样,党和政府的工作人员与人民的关系如何,就直接关系到这个政权的性质问题。毛泽东尖锐地把官僚主义称作反人民的作风。他说,官僚主义作风,“就其社会根源来说,这是反动统治阶级对待人民的反动作风的残余在我们党和政府内的反映的问题”《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8页。。他一再告诫全党:“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56年11月15日。他要求党和国家工作人员要树立一切为了人民的观点,树立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这不但要以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政策体现群众的意愿,为群众谋利益,而且要把这种群众观点内化为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先做群众的学生,再做群众的先生,以保证党的领导的正确。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不单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他说:我们不能够把人民的权利问题了解为人民只能在某些人的管理下面享受劳动、教育、社会保险等等权利,而“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在他看来,这种权利是至关重要的,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和重要保证。他说:“没有这种权利,劳动者的工作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权利,就没有保证。”《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9页。在毛泽东看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宪法的神圣内涵。
同时,也是基于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正确认识。毛泽东通过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表现形式的深刻分析,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从而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人民内部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非对抗性的矛盾。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这一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劳动与生产资料相脱离的历史,结束了人与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虽然还存在利益之间的矛盾,但这不属于根本利益的冲突,是可以通过民主的方法加以解决的。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这表明,我们所说的可亲、和谐,并不是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的,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这种矛盾的性质并采取正确的解决方法,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可亲与和谐的目的。随后,他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一文中进一步指出:通过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43页。这一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正是社会主义国家既强大又可亲的写照。
毛泽东所期望的既强大又可亲的国家状态,同样是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理想目标,特别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