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九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国际意义和中国改革的经验
发布时间: 2011-10-18    作者:[俄罗斯]季塔连科    来源: 2010-10-18
  字体:(     ) 关闭窗口

  (4)改革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建立了从属于国家利益的思想体系。对具体发展问题制定长期的分阶段计划是改革的显著特点。这些战略方案的制定,使各种问题的解决不仅符合经济的发展,也符合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5)经济、文化、人民生活水平问题的统筹解决,是以强大的、繁荣的、务实的国家权力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与经济学家积极研究并反思各国的经济沉浮史和经济经验,创造性地运用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台湾、新加坡、香港、韩国,甚至苏联的新经济政策的经验。

  (6)经济政策的制定,是以保存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早期形成的生产潜力为基础的。因此,中国的改革具有连续性,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国民经济的最薄弱环节,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改革效果,从而获得了绝大多数民众的拥护。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从颇受争议的人民公社的解散开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将土地使用权长期转给农民,明确国家与农民的权利与义务,土地部门得到加强。农村出现了乡镇企业。上述措施使农村经济、农业现代化得到加强,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与支付能力,为经济总体发展创建了平台,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摇篮”。2006年,中国取消农业税,国家对农业部门进行大力扶持。

  (7)中国改革的经验还在于掌握劳动密集型日用品市场——皮制品、服装、鞋,大量简单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在城市和农村涌现。

  随后不久,中国的生产发展便经历了现代工业变革。中国开始生产自行车、手表、计算机、机器、汽车配件,然后开始掌握高科技。不久以前还很落后的中国,如今已经在高科技领域——手机、电脑、电视、录音设备——占据了领先地位(世界第二)。

  (8)低工资、但巨大的市场规模创造了以最低价格向国内外提供优秀产品的局面。在模仿其他国家的同时,中国创造了很多新的东西。在推广和使用DVD产品方面,世界应感谢中国,中国使其价格从1000美元降至100美元,乃至更低。LCD电视、笔记本电脑等同样如此。

  现在讲讲汽车生产方面的扩张。至2007年,中国汽车工业在汽车生产方面位居世界第三并集聚了众多的国际知名品牌。

  (9)有效地利用了为数众多(世界总数的25%),但十分廉价的(月工资不超过100美元)、好学的、守纪律的劳动力。

  (10)在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理念的基础上,中国领导将改革推行的措施和速度与维护政治稳定和国家秩序、城乡劳动者福利的增长结合起来。

  (11)通过对被称为“真正的民族财富”的中小企业给予国家鼓励与扶持来发展中国市场经济,是最具价值的经验。到2005年,中国有近430万中小商业企业,279万工业企业。约75%的城市居民在上述行业工作。其产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近60%,占专利的65%,税收的462%,中国出口额的623%。

  (12)中国形成极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建立起便利于国内外投资者的基础设施的经验,引起了国外的极大兴趣。中国制定了灵活优惠的关税税收系统,鼓励资本引进,保障合法利润。建立银行和金融业的分支机构和体系,使投资者能够有效地在中国内外市场利用自己的利润,并使其资本化。中国国内稳定的货币流通和国家对存款人的保障,使国家有可能吸引居民手中的大量资金——超过27万亿人民币投入到国民经济各领域。

  (13)进行灵活、务实、稳定的金融经济立法,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投资者的利益结合起来,这是中国改革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从1979年至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通过了328项立法和相关解释。国务院出台721项行政立法,对金融经济和市场关系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整。

  (14)成功的改革开放政策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该政策使中国在现行国际规则的基础上,实现了自身的对外经济活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加强经济交流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基石。

  中国实行对外贸易改革,取消了外汇收支计划,不断降低关税,形成了国家与中央银行针对引进外资的立法与法律保障体系。国家全面支持国有企业进入国际金融市场进行直接引资。

  改革开放政策与自力更生相辅相成,这意味着,中国的改革不依赖于外部力量。对外开放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使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外资引进国。改革开放的这些年里,中国使用外资约1万亿美元。现今,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已具有全球特点,不仅对外来资本大开绿灯,而且鼓励中国的资金投入到国外市场。

  (15)中国金融领域的改革旨在建立有效的货币信贷体系,为正常的信贷和现实经济成分的发展创造条件,力争保证国家货币——人民币——的优势地位。无论是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现在的全球危机都没能破坏的金融稳定,为工商业的正常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国货币调整政策,一方面避免了资金外流,收集了居民手中的多余现金;另一方面,为吸引长期的外资创造了条件。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