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九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国际意义和中国改革的经验
发布时间: 2011-10-18    作者:[俄罗斯]季塔连科    来源: 2010-10-18
  字体:(     ) 关闭窗口

  转折时期

  中国新的发展阶段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1978年12月18—22日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文件为该政策奠定了基础——是紧密相连的。改革设计师邓小平大力推动的两项主要设想——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国家面貌发生根本改变和取得巨大成就的指路明灯。

  值得强调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伟大历程表明,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把这60年的历史看做是一个统一的探索和创造的进程。60年的时间里,中国完成了一个发展的周期,并开始了向新的发展阶段过渡。

  各国专家对中国在世界上的新作用、中国成就特别是中国改革政策对于自身未来与世界未来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下事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成就的国际意义和中国取得的积极经验,以及作为“反面教员”的负面经验:

  (1)先谈一谈国家发展的一些有效指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成为在相对短暂的时期内,跻身于极具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行列的典范。中国实现了经济上的巨大突破。据中国统计数据显示,与1978年相比,200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约17倍,超过30万亿人民币(44万亿美元)。根据该指数,中国仅次于日本、美国,跻身世界第三位。这一时期,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12倍,2008年约3300美元。

  中国已成为世界货币金融市场稳定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带领世界走出经济危机的火车头。人民币已显示出转化为亚洲通用货币的良好前景。中国已成为吸引外资的磁石,这些外资能够保障对外贸易与经济的快速增长。稳定的政治形势、国家的保障方针、对各种稀缺资源的优先准入以及灵活的税收政策为中国打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从改革开始至2009年初,中国已使用外资约1万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8526亿美元,外债1472亿美元。

  从农业产品与众多工业生产绝对指标来看,中国已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业已成为西方品牌的生活日用品的世界工厂、世界组装车间。

  (2)中国正在实行的改革政策,是关于内部社会与生产组织模式的一种范例。这种模式是除西方自由发展模式之外的另一种选择。对此,中国领导人强调,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其经验是无价的财富。改革旨在对社会主义体制进行自我完善与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命力,建立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如胡锦涛所言,总结中共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经验,更加确定将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道路。因此,改革的成就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力量。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改革开放实施30年里,一系列政策与法规可以被视为中国共产党为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作的伟大贡献。换言之,中国共产党人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许多党和国家优秀的领导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证明,这个问题仍旧没有解决,问题依旧尖锐。

  中国有很多新的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构想,如:

  ——分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打破劳资双方间的阶级斗争绝对化与对抗性;

  ——通过多元化和对外开放的理念、用法律平衡各种所有制形式的方法,致力于政策与现实的调整,有效利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积累的、建立新社会的经验。

  ——提出推动物质、精神、政治文明整体发展的新的发展理念,在多元化发展与目前存在的经营模式条件下,以建设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为理念,重视社会稳定与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共处。

  (3)渐进的经济改革先于政治改革,优先进行现代化和对外经济扩张是中国改革的特点。改革催生了非国有的和私人的所有制形式。非国有所有制与国有所有制并存,而非取代后者,二者的关系通过立法得以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做了原则性修改,从法律上确保各种所有制形式,国家保障各种所有制的平衡。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