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问题四,中国是通过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进而走上现代化道路的。请问革命与社会主义以及现代化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近代中国如果没有革命也许会发展得更好,应该如何看待这样的观点?
这个问题是学术界常常引起讨论的问题。中国近代史学界认识到,在近代中国历史中,有两个历史发展主题,一个是民族独立问题,一个是国家富强问题即社会经济的现代化问题。解决民族独立问题,就是要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解决国家富强即社会经济的现代化问题,就是要工业化,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在近代中国,只有首先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才有可能实行工业化和现代化。这是整个中国近代革命史已经证明了的。所以,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实际上是在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在中国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后才大规模开始的。
这就是说,在中国,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我们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环境里进行现代化事业;我们的现代化,叫做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中国经历了差不多60年的探索和奋斗,特别是后30年的探索和奋斗,形成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名称的经济体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证明,这种经济体制,这种理论体系,对中国的发展是有效的。
说到革命和现代化的关系,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说,是可以做出合理解释的。一般来说,当旧的社会制度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有可能发生革命,以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推动社会的前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为了扫除旧的社会制度对生产力前进的障碍,这样的障碍一旦扫除,社会经济就会获得大的发展。17世纪英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英国18世纪的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大发展;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也同样起到了推动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美国也是在18世纪中叶发动了北美独立战争,取得了国家的独立,才使美国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而在19世纪末以后发展成为世界强权的。中国则是在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而获得国家的独立后,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的。
有人认为近代中国如果没有革命也许会发展得更好,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十多年前,有人发表“告别革命”的说法,提出了这种错误观点。参见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回望二十世纪中国》,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版。与之商榷的文章参见张海鹏:《“告别革命”说错在哪里?》,《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6期。这种观点是不能成立的。首先,中国如果没有革命也许会发展得更好,这是一种带有个人价值判断的、具有某种意识形态倾向的假设,因为假设不以任何历史事实为根据,所以假设者提不出任何有益于假设的有价值的证明。换句话说,你用什么材料,用什么历史证据或历史经验证明你的假设呢?这样的历史证据或者历史经验你是找不出来的。如果历史能重头再来一次,也许有可能检验一下你的论点是否有可行性。可惜历史的过程不能回头再经历一次。其次,任何社会的革命都不是人为制造出来的,都是客观环境逼迫出来的。有一句话说,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人民大众不能照旧生活下去的时候,革命就可能发生。这时候,革命党举臂一呼,人民就会影从,革命事业就像云卷云舒,大规模地开展起来。如果没有这样的客观环境,任何人、任何政党凭空呼唤革命,是制造不出革命来的。第三,革命是要死人的。革命需要付出血的代价。共产党人就那样愿意付出血的代价,去换得社会的进步吗?恩格斯在讨论能不能用和平办法废除私有制这个问题时说过:“共产主义者当然是最不反对这种办法的人。共产主义者很清楚,任何密谋都不但无益,甚至有害。他们很清楚,革命不能故意地、随心所欲地制造,革命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是完全不以单个政党和整个阶级的意志和领导为转移的各种情况的必然结果。但他们也看到,几乎所有文明国家的无产阶级的发展都受到暴力压制,因而是共产主义者的敌人用尽一切力量引起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9页。。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主张“科学救国”、“实业救国”并且身体力行、做出成绩的人,我们应该如实地加以肯定。就是鼓吹“议会政治”的人,在当时对冲击封建专制制度也是有它的积极作用的。但历史事实也证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迫的历史条件下,单靠这些办法是不能解决中国社会前进的根本问题的。“如果这些办法能解决问题,谁还偏要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做出巨大的自我牺牲去投身革命呢?”金冲及等:《正确认识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1996年3月12日《光明日报》第5版。第四,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以后,逐渐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统治形态基本上是封建主义的。由于帝国主义不断的侵略,帝国主义国家用战争、不平等条约等多种手段在相当程度上控制了中国的政府,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农村基本的经济形态是地主所有制,可是在国内一些大中城市,开始有了星星点点的现代工厂和生活方式,也即是有了资本主义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种政治、经济条件下,从晚清政府到民国政府都面临着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人民群众也不能照旧生活下去的局面。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革命几乎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这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历史事实。我们怎能不顾这样的基本事实,而假设如果没有革命会发展得更好些呢?第五,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经历了社会改良的过程,只是改良道路走不通,才不得不走革命的道路。换句话说,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历了一个试验、探索、失败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过程。清朝末年,在国内外的情势压迫下,清廷也曾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最终形成了试行君主立宪制度的基本想法。但是在慈禧太后主持下,不能形成共和制的决策。慈禧和光绪死后,朝廷产生了皇族内阁,内阁成员由皇帝任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希望走上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治道路。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为清朝末年最后一任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所攫取。民国初年,也想搞政党政治,搞议会制。国民党控制了议会多数,国民党的实际领导人宋教仁真心想走议会道路,却被袁世凯暗杀。袁世凯又以武力镇压了孙中山发动的反袁“二次革命”,宣布取消国民党,取缔国民党员的议员资格,从而确立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也在历史上宣布了政党政治的失败,宣布了走议会改良政治的道路走不通。此后,军阀混战,曹锟“贿选”,把议会政治的外衣也撕去了。从此,老百姓对政党政治、议会道路完全失望了。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建立后,试行“训政”制度,由国民党一党独裁。中国共产党在江西苏区建立苏维埃共和国,试行人民代表大会的民主制度,开始了摸索能够体现绝大多数人民意愿的民主制度。
总之,在革命和现代化关系的问题上,还可以说几句话。第一,不能把革命和现代化对立起来。第二,一般来说,革命成功后,现代化是必然趋势。第三,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是只搞现代化不搞革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