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20世纪初国际国内情势下提出来的政治思想主张,是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这种主张或者纲领在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经过孙中山的重新阐述,反映了那时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的要求。基本上说,反映孙中山的社会改造思想的是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思想。民生主义思想,首先来自于19世纪末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启发,在一定意义上还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又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形成了用民生主义改造中国社会的一系列主张。他受到欧洲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转型中所产生的剧烈变动的影响,对垄断资本主义制度展开了强烈的批判。当时的人们从这些批判中,不难得出民生主义是要反对资本家、反对资本主义的看法。所以孙中山一再解释,民生主义并不是要反对资本、反对资本家,而只是要反对少数人对社会财富的垄断,防止资本家垄断所产生的社会流弊。实际上,孙中山所要建立的,不是没有资本家的社会,而是不要大资本家的资本主义社会,这是理解他的民生主义的诀窍。孙中山在阐述他的三民主义理论的时候,内心中存在着对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好感。他虽然批评马克思主义有关阶级斗争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但是却承认马克思是社会主义学说的鼻祖和圣人,而且宣布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是好朋友。孙中山去世后,随着中国国民党的分裂,三民主义思想也被不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所篡改。有改组派的三民主义,有戴季陶的三民主义,有蒋介石的“儒家化”的三民主义,有胡汉民的三民主义。有关各种流派的三民主义的研究,请参考吴雁南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第3卷第9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这些“三民主义”,一概违背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一改孙中山所说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是好朋友的认识,反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反对并屠杀共产党,镇压工农运动,反对社会主义学说。他们宣布“承认三民主义就要收起共产主义”,坚持“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国民党、蒋介石脱离人民大众的利益,违背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方向,终于在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大决战中彻底败北。“三民主义”不能救中国就在这样的大决战中证实了。能够救中国的只能是经过大决战检验过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理论。说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正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实践检验过的。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中国革命必须分成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才是使革命继续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43—344页。。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进行后一个革命,两个革命是相联结的,中间不能横插另一个阶段。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的社会,它的前途必定是社会主义社会。这就是说,新民主主义理论明确规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那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历史的必然性吗?我的回答也是肯定的。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不是个别的现象,不是偶然的现象,不是可有可无的现象。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换一句话说,它是资本主义成熟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工人运动成熟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一是分析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二是分析了资本的运行规律并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政治经济学批判,指出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一定要被更高级的社会制度所代替。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不仅推动了欧洲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还随着资本主义的世界化(包括殖民侵略的血与火的方式),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第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还在清朝的最后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观点已经出现在中文刊物和著述上。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迟早是要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大大刺激了中国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的思考,再加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的推动,中国人进一步思考从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的历史发展道路,更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能够在新的历史起点和历史经验基础上考虑国家发展的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方向。这就是说,五四运动后,或者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考虑国家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已经成为历史的趋势。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这个历史必然性不是凭空而来的,是建立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上的,是建立在由于帝国主义侵略造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弱小,资产阶级政党力量弱小的基础上的。而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这个政党的理论武装终于掌握了人民大众,掌握了历史发展的大方向。
|